积累读书经验时越年轻,其价值就越高。现实经验只有经过一定的岁月才能积累起来,但通过书本获得经验,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而且,积累读书经验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迈上下一级台阶。
思想缺乏深度,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总是轻易地或哭或笑,并且希望别人也像他们一样。
一旦整个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增多,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都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制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结果不断催生出“廉价、肤浅”的作品,有些甚至会大受欢迎,进而导致廉价和肤浅愈发盛行。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有的人因判断失误而失败了,却不反省,而是强行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结论”。诸如“我尽力了”“正因为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才选择了那样的行动”“所以自己并没有错”,等等。为了照顾自己的情绪,故意弱化问题的严重程度。
书中必然存在某些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阅读量变大,视角也会随之增多。也就是说,“多视角思维”将成为可能。
书只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既不会主动给人造成危害,也不会有意干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通过对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我反省的朴素意识慢慢开始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书当成重新省视自我的“镜子”。
通过写日记,对自己的心理加以回顾。然而,这种方法就像我们在博客中经常见到的那样,有可能成为自我表现欲或自我正当化的帮凶。因此,与其说是面对内向的、真正的自我,倒不如说是在创造一个外向的、代替的自我。
一旦我们把“令人感动”的音乐的歌词提取出来,单纯作为文字去读的话,往往会发现,其内容之浅薄实在叫人失望。这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只有依赖旋律,音乐才能成立。
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阅读文字并在头脑中使其形成影像,怕要算是独属于人类的特殊能力了。
越是掌握的知识不清不楚,只会用“理论”武装自己的人,遣词用句就越是古怪复杂。相反,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简洁扼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的书自然容易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