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俞敏洪说:“我的智商非常一般,就是比别人勤奋。”他还说,他现在的体会是:心在退,人在进。“心退”是让天地更加开阔,“身进”是因为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文质老师的“三退”,其实也是一种进。
退到原点,最为妙。
2)
据说英国有一个“众筹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童年”的:不需要喝醉也能随便干蠢事的时期。这解释很“神”,很有意思。
是这样解释“学习”的:身边放着一本摊开的书,同时发短信、吃东西或看电视的行为。
交个老底,每次我在码字的时候,一定是在一边看电视剧一边码字。
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似乎很难。
3)
Y的母亲发来一段话,告诉我昨晚Y在家有些磨蹭,让我和他谈谈。
我利用大课间结束的时间,和Y走了一圈操场。首先他欣然答应我的要求,然后愉快地和我沟通。问他昨晚的感受,他说他可以得90分。看来他自己压根就没有觉得有问题。我问他妈妈认为是多少分?他说是85分。我问他这5分之差,有哪些内容?他笑。我说,比如时间用了多少呢?他说做了一张卷子,花了一些时间。然后又问他课堂上的表现,他自己也知道有些问题。让他聊了自己要怎么做,我也肯定了他的想法。希望他能说到,做到一些。
4)
昨天早上拿着卷子去教室。
一些孩子又开始大呼小叫。我问其中一个,叫喊之后是不是舒服了?他说是。我说,舒服了我们就开始愉快的做卷子吧。
好吧,那就愉快的做卷子吧。
卷子做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好比读书一样,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太多的书没有读。
孩子们会这么想吗?估计不会。
5)
今天,帮一位朋友去培训中心上课,而且是上语文课。呵呵,我教着数学,去上语文,应该不算啥吧。
好久没有上语文课了,十年了吧。
第一堂课,四年级。暖场时让他们夸一下我的那位朋友,两个人发言之后,其他人就找不到词语了。将那篇短文拿来让每个人全部朗读一遍,磕磕巴巴的,一些陌生的字已经注音了还是乱念的,唱读的。后来,问他们知道董卿的举手,14人只有2人举手。好吧,我承认,孩子们现在的世界其实是很单调的,除了手机游戏,别无其他。如果家庭教育跟上了,不会是这样的效果。课结束时,我送给他们六个字:朗读、阅读、写作。
第二堂课,三年级。也许是很久没有给低年段的孩子上课,一进教室,就看到孩子们萌萌的,全部眼睛发光。我一直送出我的“好喜欢”。最开始,有两个孩子单独坐着,为了分组,我让两个男孩子坐在一起。两个男孩子都流露出不愿意,其中一个说对方很烦。我说如果你们坐在一起,可能他就不烦了呢?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对方也欣然同意,于是两个小男孩就愉快地坐在了一起。后来,还愉快地分享作业。
第三堂课,五年级。暖场时聊课余时间干啥,好几个人思考半天却吐不出半个字,有人说锻炼,有人说打篮球,仅有一个孩子说读书。一个孩子告诉我:“学语文没有什么用。”然后说了一大堆理由,比如语文好麻烦,要读好多字,要写好多字。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的我,首先是老师的职业病犯了,总想着纠正他的观念,说了一句之后,马上醒悟:我就表达一下即可,至于他的想法,我真的不能左右。
练习题里有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请孩子分享,会看到万能的比喻句:阳光像金子;万能的拟人句:小鸟在唱歌;万能的排比句:做卫生,有的……有的……有的……只是这些句子出来之后,有孩子马上说:“那些句子是二年级、三年级水平,不是五年级水平。”有这样的认识,棒棒的。
忽然发现,现在我的文章里,好像几乎没有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有的只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所以,如果让我去教孩子们作文,在现在如今的评分体系里,一定不会得高分。
这样的经历,还蛮有意思的。
好像,我在不熟悉的地方的思考会更多更深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