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李义府,唐朝宰相、奸臣。
李义府曾是唐高宗李治做晋王时的随侍,李治即位后即封李义府为中书舍人。在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宫廷斗争中,李义府因立下汗马功劳而被重用。
李义府表面上总是随和有礼、和颜悦色,但心中却阴险狭隘、嫉妒记仇。凡是冒犯了他、不合他意的人,他都会设法中伤陷害。因此当时人称他为“笑中有刀”,又因他表面柔顺却实质害人而称他为“李猫”。成语“笑里藏刀”即源于此。
曾经有个洛州女子淳于氏犯了通奸罪,被关在大理寺狱中。李义府听说她很漂亮,暗中让大理丞毕正义把该女子放了,自己娶为小妾。
事情败露后,李义府竟然逼毕正义在狱中自尽!唐高宗李治知道后却因他有功并没有追究罪责。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就此事再次弹劾李义府,唐高宗袒护李义府,竟将王义方贬出朝廷。
李义府得意地问王义方:“王御史妄加弹劾,惭不惭愧?”王义方正色地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仅七天便诛杀了少正卯。我王义方就任御史十六日却还不能除奸,确实有愧!”
李义府生性贪婪,与妻子、子女、女婿等大肆卖官,广结朋党、权势熏天。家中子弟乃至还抱在怀里的孩子,都被封为高官。
他显赫之后,自称出身于著名大族赵郡李氏,于是被官员李崇德列入族谱。可后来李义府被贬官,李崇德于是又将他除名。等再任宰相时,李义府便命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最终李崇德在狱中自杀。
公元662年,李义府请求改葬祖父,并征调七县民工昼夜不停地运土修坟。朝廷王公以下官员争相馈赠,送葬队伍绵延七十里。高陵县令张敬业,竟因修坟工程累死在工地上!
公元663年,唐高宗终于开始警告李义府说:“听说你儿子、女婿多有罪过,我都为你掩饰没有公开批评,你也该对他们多加劝诫!”
谁知李义府勃然变色气鼓鼓地反问:“是谁告诉陛下的?”唐高宗说:“我说对了就行,你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李义府竟然瞪着双眼也不谢罪,扭头慢慢地走了……
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为自己的房子望气。杜元纪说:“您的宅第有狱气(监狱或冤狱之气),需要花二千万钱才能化解。”李义府深信不疑,于是更加急切地搜刮钱财。
当时他正在为母亲服丧,却依然经常身穿便服跑出去望气。因此人们都认为李义府是在窥测灾异,要图谋不轨。与此同时,李义府还在丧心病狂地向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索要七百贯,准备卖官给他……只是这一次,花钱了也没有化解狱气。
当年四月,李义府被告发,唐高宗将其下狱。不久李义府及其子婿们全部流放,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相庆。三年后,唐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却没有特赦长期流放的罪犯,李义府因此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53岁。
顺便说一句。
李义府多行不义的因果恶报比较直白,不多讨论。我们注意一个细节:李义府请人看风水看到自己的房子有“狱气”,这个“狱气”从何而来?
回顾他的所作所为相信就会有答案。那么我们发散一下,假设李义府家中有狱气——你猜常年杀生的人家中有没有“杀气”?孝慈友爱的家庭有没有“和气”?行善布施、助人为乐的人有没有“喜气、财气”?经常怒目相对、出言不逊、暴躁愤怒的人有没有“怨气”?
另外,从李义府的结局来看,显然花钱没能化解“狱气”。那怎样才能化解“狱气”?或者其它我们不想要、不吉祥、不如意的什么气?
2017年辞世、世寿103岁的当代高僧大德梦参老和尚曾这样说道:“你过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损害别人的事,就是过去世尽给别人痛苦,不给别人欢喜,你今生所受的,你得不到欢乐,你也得不到幸福。
那你怎么样呢?应当忍受不称意的事,就说还债高高兴兴还,不然还要加利息。你还债时候,你借人钱不要利息吗?说‘我杀人,我还他命债了。’不行,你杀了隔了多少年了,隔了多少劫了,它还加利息,你得把利息付出,这叫杀业中还有余报。”
“如果是现生遭到种种不如意、遭到厄难,经常都是衰恼、不吉祥的事,总使你恐怖、忧愁、不称意,什么事都不顺心。
你怎样对待呢?甘心忍受,耐心。说这是我过去的业障,别再造了,我现在就受吧,还报吧。应当甘心地忍受,不要怀疑,不要后悔,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看,这才是正确的化解方法。
我们现在领会了也许还来得及。
(史料选自《旧唐书·李义府传》)
(史料选自《新唐书·李义府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