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立思考 — 被教育孤立的特质

独立思考 — 被教育孤立的特质

作者: KeithZhihui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11:27 被阅读73次

    在做老师的这几年中,我开始对教育这个话题有一些学习和探讨。后来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次谈到教育的目的或本质的时候都离不开“独立思考”这个特质。带着这样的思想去看学生和当下社会的情景时,我深刻意识到这是如此巨大的缺失,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真相: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大多数人是没有思考意识的。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思考,而是被剥夺了思考的能力。

    初次得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如果这是事情的真相的话,我一直生活在谎言中。但后来我越来越相信这个事实。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说法本来就有问题,因为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无法培养的,只能增强或减弱,而不是后期能够加进去的。思考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不需要去学习思考就像不需要学习如何睡眠一样。孩子会问问题,就说明他在思考。人会思考,因为人是灵的存在。我们永远不能训练动物具有思考的能力,因为它们没有灵。与其说培养,不如说唤醒一个人已经被植入的特质。今天所谓培养思考的说法,其实本质上是在剥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既然思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那独立思考又是怎么回事儿?

    独立不单指孩子有能力可以另立门户了,不需要找爸妈要钱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而是指一个生命个体已经建立了稳定和成熟的价值体系,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境遇,都能冷静、理智,又不失热情和良善地去回应;不盲从大流,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样的认知需要基于一定的价值观: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使命,个性,品质和呼召,且完全不同。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要从小开始。

    在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之前,他必须要认知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同时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从周围的人和环境中感知到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对待的。他需要从理性和感性同时领受到一致的信息,才能将这种教导变为信念,最终成为他的信仰和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否则他在自我认知上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而当一个人对自我认知产生疑问的时候,他将会对所有的事情产生疑问。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的差距越大,越容易陷入自我矛盾和纠结的处境中。而这也是很多人生问题的来源。

    现在的教育是怎样教导我们的?

    首先,我们身处于一个不注重个体价值的体系和文化中,这也导致了对于个人价值的概念和引导是极度缺失的。在这样的论调中,自我牺牲被视为最高尚的行为,所以从小我们会被教导并且视这样的人为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董存瑞…… 因着这样的错误引导,让人们认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可耻的。同时,做一个听话的,懂事儿的孩子才是被权柄所赏识和认可的。

    其次,我们并不认为人生而平等,现行的社会体系和文化中人是分等级的。虽然这样的信息没有明确传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和感受得到。从孩子开始,我们就被老师和父母训练要爬到等级的高端,那样才能“出人头地”。所以我们常常被鼓励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个金字塔模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被鼓励要往上爬,但同时又对下层的人有着一种自己都不易察觉的轻视。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高考、一次升学考试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举,这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现象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再其次,我们所接受的是成功教育,我们不断被教导和训练如何让自己获得成功,而这样的成功又是极度功利的。当我们被鼓励好好学习的时候,往往是附带着我们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现在或将来的种种好处和利益。这些话可能大家都有听到过:

    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有好的工作,高的收入,好的家庭……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不成功,便成仁。
    ……

    因为如此,失误、错误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影响比赛的进度。很多人无法面对失败,抗压能力非常脆弱,甚至会怀疑自己和人生,以致于走上绝路。这也就可以解释一些人高考失利后的自杀,失败后的自暴自弃,又或是取得一丝成功后盲目地骄傲和轻浮地得意忘形。这样的教育不断地让人更加矛盾和纠结,厌恶自己的缺点,无价值感。学习,如此享受的事情到头来却变成了一场比赛和争斗。

    这样教育现象的原因到底何在?孔子可以说是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当然其中也包括教育。我们来看看孔老先生是如何看待教育的:

    孔子的学生之一樊迟请学稼,孔子答复说,“吾不如老农”,当樊迟请学圃时,孔子说“吾不如老圃”。樊迟离开以后,孔子批评樊迟胸无大志。

    孔子视从政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途径,他也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论点。但现实是不见得每个人都对从政感兴趣,学生樊迟无意从政,孔子却因此视他胸无大志。即使作为父母或老师,并不具备可以左右别人人生选择的理由,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引导和尊重。

    所以,由此我们可知:

    孔子的教育目的更为注重的是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发展,他所提出的道德价值最终是为了从政和规范社会关系。孔子为他的学生提出了一条发展的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真正的重点乃在于教育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强调社会方面往往与教育的工具目标有关,运用教育作为手段去达到教育本身以外的目的。训练忠于政府的才能之士,是官方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的工具功能仍然是中国现代教育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

    因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基础,就改变了教育的本质目的。由培养人的独立性和对生命的认知转化为训练忠于政府和体制的才能之士,个体的价值完全被抹杀,个体只有在服务于所谓的群体的时候才有价值。所以,那些喜欢思考,爱问问题,所谓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被我们视为差等生。每当这时,我们就开始给人划分等级。

    父母喜欢怎样的孩子?听话的,懂事的,不让父母操心的。老师喜欢怎样的学生?听话的,学习好的,给老师脸上增光的。简单来讲,就是顺服的学生。

    顺服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顺服和一个人有自己的方式并不冲突,因为他的性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真正的顺服是引导人顺服真理,但是如果以顺服为借口强行让人顺服自己的意愿,这样的顺服是有问题的。没有人是另外一个人的主人,包括父母也不是孩子生命的主人。但在孔子所说教育目的的基础之上,每个人在经过教育体系的时候成为批量生产的商品,具有同样的特质和特色。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个体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集体的特色。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出人头地”

    当父母和老师给出这样的论点时,他们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思维?父母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又是谁给他们植入了这样的观念?

    这里的读书是怎么改变命运的?是透过有好的成绩,好的工作收入,更好的发展机会?可能那一代人真的经历了我们今天所不能想象的物质匮乏。但是教育并不是一种工具,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其目的是让人不断靠近真理。

    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是在培养每个人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他们被培养成为别人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听话、顺服、懂事、隐忍,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隐藏起来,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接受的,什么样的是被排斥的。他们不会知道尊重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尊重过。整个教育过程是剥夺个体思考和独特性的过程,他们必须无条件地顺服,不能质疑,不能表达异议。不询问缘由的规则会让人变得更加诡诈,也会把人训练成为一个油嘴滑舌和虚伪的人。

    当孩子经历了这样的教育体系之后,我们还期待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像把水龙头关了却期待能接满水一样荒谬。但这不单指学校,也会是父母。我们想看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学业、事业和婚姻都需要父母参与,但是作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要过度干涉和左右,也不要在该开口劝导的时候选择沉默,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我们足够善良,就请引导他们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质,了解他们,陪伴他们,聆听他们,劝导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教育从来都不是强词夺理地灌输,而是娓娓道来的艺术。孩子既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来自由地呼吸,同时也需要在生命中设立保护的界限。

    最后,推荐大家一首诗和一个演讲,希望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

    如果您能记住 ——马迪 · 金
    如果您能记住,
    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
    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 
    如果您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
    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
    不剥夺我自决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
    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
    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
    让我独自迈出一步,
    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
    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
    我像您一样,
    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
    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在我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
    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
    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以自由看待教育 一席演讲
    https://v.qq.com/x/page/i0136teuxvp.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立思考 — 被教育孤立的特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cf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