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
《少年的你》“胡小蝶”读妈妈写的信泪目:教育不管用?写信吧[95

《少年的你》“胡小蝶”读妈妈写的信泪目:教育不管用?写信吧[95

作者: 安岚的星球 | 来源:发表于2020-06-28 23:27 被阅读0次

    曾经大火的校园霸凌主题的电影《少年的你》还记得吗?

    重温一遍,我仍然感觉心有隐痛。

    因为里面隐射了太多孩子跟父母深刻而不易察觉的亲子沟通难题。

    其中,胡小蝶的扮演者,张艺凡,虽然里面戏份不多,却把“胡小蝶”的哀怨,忧戚和无助表达的含而不露,克制而充满感染力。

    其实演员之外,她更早的身份是“芭蕾舞者”。从10岁开始,在妈妈的见证下,她一路走来,在舞蹈上收获了成长和成就。

    在综艺节目《创造营2020》中,主持人带给张艺凡妈妈的一封信,她边读边落泪,也让观众深受感染

    最后妈妈信里说,“以前是妈妈保护你,以后你保护妈妈吧……”,读到这里,张艺凡情绪激动,转过脸去。

    其实,这也触动了所有观众的情绪点。

    不管是我们现在带孩子,还是曾经,被父母养大的经历,我们懂太多跟父母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多时候方式不对,或者操之过急,或者态度不够尊重,让孩子难以接受。

    有时候,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最终却不能善终。不愉快以吵架收场,或者一些必须要沟通的敏感问题:比如,早恋、成绩突然下滑,网瘾等问题,孩子直接避而不谈,两方各自悲伤。

    这些都会让亲子问题越来越不顺。

    其实,在我们普遍的教养之外,写信,未尝不是一件非常好的沟通方式。

    让信作为一个媒介,轻轻的扣响对方的心门,比你的教养管用100倍。

    一、写信,是给孩子的一份成长厚礼,却可以细水长流

    史上有很多的家书流传,它们不仅仅给当事人以哺育,也给无数的读者父母和孩子,带来家庭沟通的精神养分。比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闻一多家书》。

    你可能会说,那他们是名人,有文化,会写。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呢?

    其实不然,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不需要多深刻的教育,只需要一日复一日的温暖陪伴

    比如,你给一个小学生写信,需要多好的文笔,多深厚的知识呢?他需要的是跟他有关的,和他感兴趣的一些日常故事而已。

    曾经有一本《外公家书》,是一个外公,从外孙3岁起给孩子每天一封信,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外公也通过这些新让孩子得到了快乐、知识和陪伴。

    比如,3岁的时候,外公给孩子的信很简单。就是一个称呼:煊煊,内容是“我们都很爱你”之类的,然后附上一首“咏鹅诗”。

    孩子收到以后,就像得到了一份礼物。兴奋不已的让外公读给他听。在这个过程中,把家长的东西,巧妙的变成了一份礼物,“送给”了他。

    而有了兴趣以后,他不仅仅得到快乐,而且开始主动的学习,听音,认字。

    孩子3到6岁的这段启蒙期,外公会把家里的大小事,慢慢的编织在信里。

    比如,做个家务之类的。这能让孩子知道,好的东西要分享,做家务也需要家人分担。

    此外,外公把生活里美好的小事都写进来,让孩子懂得亲近自然、珍惜亲情、懂得孝道,认识自己。这些,书上的知识都是干巴巴的,写在生活故事里,却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孩子自然掌握的快而牢固。

    更重要的是,在细水长流的文字陪伴中,他能从这些点滴中懂得生活的美好,掌握体验幸福感的能力。

    二、写信,是我把你当我的笔友,平等尊重

    《外公家书》提到,外公写信的缘起是这样的:他经常从家门口的信箱拿孩子爸妈的信件,有一天,孩子突然问,为什么没有我的信呢?

    外公为能让他高兴,想到给孩子写信是个好办法,于是一写就是3年多。

    孩子能收到写给自己的信,他感觉到自己是跟爸妈平等的“人”,觉得自己得到尊重。那种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是难以言喻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本畅销书叫《亲爱的安德烈》,就是写给自己的大儿安德烈,两个人平等对话,探讨各种话题。包括青年人的性、抽烟、交友、信仰等非常敏感的话题。

    有一个细节,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非常讨厌安德烈抽烟的行为,在信里,却没有任何劝诫的说辞。而儿子安德烈竟然可以坦然的说出自己什么时候,哪里,抽了多少烟。

    这在我们平常理解的母子关系来说,非常奇特了。其实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试想,如果是你的朋友,你会去干涉他的这类行为方式自由吗?更不要说常常看到有父母偷看孩子日记、不商量就替孩子做决定等类似行为。

    同样,在《外公家书》里,外公也有一些想要“教育”煊煊的地方,比如做事情马虎大意,吃饭脸上有饭黏子等,他会旁敲侧击的说,而不是正儿八经“爹味”十足的指责或说教。

    比如,外公为了教育他不要马大哈,编出了一个马小哈的故事。煊煊听了就知道是自己错了。

    说到故事里有个孩子吃饭了脸上总有饭米粒,煊煊就会检查自己的脸上有没有。

    三、写信,让我说不出的爱与痛,不至于重到你拿不起,放不下

    都说中国人含蓄,可能跟我们普遍的价值观念有关。

    忠孝仁义,在谈到爱的时候,似乎都无比沉重。

    “父爱如山”、“父母爱子,为之计算深远”、“孝”道文化……似乎这亲子之爱,我们几乎都不敢轻易谈起,唯恐拿不起,放不下。

    所以,我们很难从对家人说出外国人习以为常的那句“我爱你”。

    但是,写信却可以把这样的尴尬化解。

    偶然看到一个很震撼的故事。

    一个初二陷入网瘾的青年,在父亲信件沟通的维持下,渐渐步入正轨,最后成功考入985大学,现在中科院博士在读。

    当年的他,跟很多少年一样,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父亲发现以后,默默关注,把自己的担忧和教育都融进了一封封的信件里。最终让孩子迷途知返,走上阳光坦途的学业之路。

    这位博主深情的说,父亲的那些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如果一份爱太过沉重,我们更应该考虑你期待的接受者,是否有这个力量和阅历去接受这份爱。如果没有,那么适当的“包装”一下,“分解”一下,让它更好的被接受,是每个父母都值得学习的。

    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爱,可以一点一滴的给。

    写在最后:

    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随着他的成长循序渐进的。

    古人云,行而不得,反求诸己。

    教养不管用的时候,大部分是我们的方式不对,而你一直强调这份爱有多么沉重,其实无益于接受者,甚至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

    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会爱的父母。与你共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一点用,记得给我点个赞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的你》“胡小蝶”读妈妈写的信泪目:教育不管用?写信吧[9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fn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