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6-10

2019-06-10

作者: 后来的摆渡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21:57 被阅读0次

在农村——当计划生育遇上重男轻女

一、

她出生农村,是一个女孩,从未得到过爷爷的宠爱。爷爷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是不婚主义者,这就使得她成为了家中唯一的孩子,然而尽管是唯一,也是女孩。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总是受到爷爷的冷眼相待,但是父母对孩子却是极好。父亲是农民工,因为经济原因只有小学文凭,将自己没有实现的读书愿望全都寄托在了女孩身上,而女孩也很争气,每次都是班级第一名;母亲没有读完初中,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温柔勤劳、包容大度,给了丈夫和女儿全部的爱。

二、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了变化,家里想要一个男孩了,变化的原因很简单:第一、父亲跟随村子里面的人外出打工,家里经济条件好转,有能力抚养第二个孩子;第二、父亲的弟弟没有结婚的打算,这个在村里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性越来越大;第三,村里几乎都是同姓的人,每家都有族谱,男性按照族谱辈分取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第四,母亲与爷爷的关系恶化。或许还有更多的原因,但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要一个男孩。

都说父母的性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女孩的外婆有很多孩子,直到生下男孩才罢休,女孩的舅舅和最大的表姐是同岁。而女孩的母亲基于此,也一定要坚持生下一个男孩。母亲虽然温柔大度,但是却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十分执着。女孩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需要用到户口本,而当时女孩和村里面的大多数小孩一样,其实还是还是黑户。而当母亲在和村里面的人商讨该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奶奶直接说到:“一个女孩要什么户口。”平时温婉的母亲却直接朝那个老人大发脾气:“你难道不是个女人嘛?这么大年纪了不会说话吗?”从此之后,母亲再也没有和那个奶奶说过一次话。但是女孩知道,这件事情,在母亲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并不少见,女孩所在的村子,家庭的构成无非两种情况:一个男孩,或者是姐弟。女孩童年时期的玩伴,都因为需要照顾自己的弟弟,而与女孩逐渐疏远,所以女孩也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弟弟陪伴自己长大。

三、

于是在女孩的记忆里面,第一次是在女孩六年级左右,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母亲怀孕了。虽然对时间的记忆不再清晰,但是女孩却对母亲的痛苦记忆深刻。母亲作为家庭主妇,几乎从未与女儿分离过,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让年幼的女儿至今仍对那段模糊的记忆有着深刻的心理感触。母亲怀孕后,通过熟人介绍的渠道,查过两次胎儿的性别,最终失望而归,女儿劝解母亲生下孩子,父亲说让母亲自己决定,最后的结果是选择抛弃,那一次是寒假。女儿记得当晚是由父亲照看睡觉的,但是第二天醒来,陪伴在身边的却是隔壁家的奶奶,原因是母亲疼痛需要父亲前往小诊所照顾。对,只是小诊所,非正规的渠道,女孩至今想起依旧揪心。

随后是第二次,是在女孩初二下学期,母亲的姐妹们都劝解母亲留下孩子,父亲的态度依旧是随母亲决定,而深受外婆影响的母亲,最后的结果依旧是抛弃。女孩哭了,不愿意看到母亲再次受苦,可是父母给女孩的回答却是:你好好学习就好。因为上课的原因,女孩这一次没能陪在母亲身边,也开始了与母亲最长的一次分离,虽然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女孩在姨妈的陪伴下住在学校旁的出租屋,而母亲则在父亲的陪伴下住在老家。女孩在那个夏天开始了写日记,那个五月好漫长。

随之而来的是初三,女孩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中考,也做了人生中记忆深刻的后悔决定,伴随着这个决定的,是今后人生中女孩对自己一次次的拷问。当时的政策,是对农村独生女可以加十分,但是需要家庭出具独生子女证明和结扎证明,当时女孩对这个十分并没有过于在意,因为女孩的成绩在班级一直位居前列。但是伴随着女孩班主任的一次次催促,女孩动摇了,她回家找妈妈哭诉,说自己本来就是独生女,为什么不提供证明,而要放弃那十分呢?其实在女孩心里最害怕的是老师和同学们探寻而疑惑的眼光,很少忤逆父母的女孩在家哭闹了一次,心疼女孩的母亲通过关系拿到了假的结扎证明,女孩成为了班级唯一一个中考加分的人,女孩成功了,而这一年,母亲没有怀孕。

四、

女孩天真的以为一切已经成为定局,毕竟母亲沉寂了一年没有要孩子,同时还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女孩觉得自己当初的那一场哭闹很值得,母亲终于不用再冒险去承受痛苦,而女孩也成功考取了最好的高中,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女孩以为终于雨过天晴的时候,却不知道命运之手却把家庭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女孩高一那年,母亲又怀孕了,女孩完全不知情。女孩虽已经不再年幼,但在家中却只有一项使命——好好读书,这样的家庭地位决定了女孩无权参与任何决策。但在女孩心中,却觉得常年高血压的母亲根本不适合再度受孕,然而一切已成为定局。这一次,仿佛没有到两个月,母亲就意外流产了。女孩只记得当天晚上,洗手间传来慌乱的声音,随后就是父亲骑摩托车离开的声音。而第二天中午女孩放学回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她们没有说一句话,女孩只是躺在母亲身边,抱着母亲,那一刻,母亲哭了。而女孩哽咽着说道:“就我一个不可以吗?我会很听话很听话的。”在记忆里面,这一次的母亲只休息了四天左右就下床了,父亲不爱做饭,母亲再度干起了家务活,女孩开始在心理埋怨起了父亲。而半年不到,却将一切都终结了,女孩不愿意再陈述最后的经过,只有结局——怀孕一个月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五、

女孩不愿意细说最后的经过,她只说到,母亲的离开很突然,但却又好像是意料之中。她不愿意陈述母亲离去的原因,但是女孩却说仿佛一切都是有感应的,女孩在母亲离开的前两天异常粘她,帮母亲洗头、捶背,还总是往母亲怀里面钻。

母亲走了,从未长时间离开过母亲的女儿,这一次彻底失去了母亲的怀抱。女孩与父亲的对话很少,父亲给了女孩最大的物质支持,但小学毕业又与女孩相处甚少的他,没办法给女孩心理上的安慰。从前期的相依为命,到了后期的争执不休,彼此都将对方视为最重要的人,但却难以和平相处。母亲离世不到一年,女孩就和父亲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的解决方式就是冷战。女孩每次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还有写日记。女孩不愿意陈述和父亲吵架的理由,但是她知道自己不再是温室的花朵了,一切都变了。女孩那一年在班级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面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女孩。“没有在深夜痛苦过的人,没有资格谈论人生。”那一刻,女孩含着泪在心里面想到:原来我有资格谈论人生了呀!

在那段痛苦难熬的时光中,女孩很感激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总是会关注女孩的状况,时刻与女孩谈话并鼓励她。当时除了班主任,没有人知道女孩家中的变化,虽然女孩变得越来越沉默,但是大家都以为只是高考的压力,而事实是女孩不愿意听到朋友去谈论他们的家庭生活。而班主任每次换座位,女孩都总是在三个人的周围:一个是女孩最好的朋友,一个是重组家庭里长大的优秀学生,还有一个是和女孩有着类似命运的同学。最终的结果是女孩成功了。女孩不愿意细说自己的奋斗历程,她只说自己两年近视度数增加了300度,而原因:一方面是哭泣,另一方面则是熬夜学习。

六、

直至今日,女孩一直都在问自己,为什么最初幸福美满的家庭会变成如今支离破碎的模样。女孩时常在想,如果自己初三那年没有吵闹,母亲会不会选择在初三怀孕,而不是在自己高中阶段呢?或者说如果自己当初选择理科,有更多的医学常识,会不会就可以避免最后的悲剧呢?然而,现实中却没有如果。

最近,女孩在写毕业论文,主题是失独家庭。这是一个被老师否定过的题目,但最终却在女孩的坚持下被认可了。而随着论文写作的推进,女孩一次次问:为什么要在那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呢?其实已经有无数篇论文告诉了女孩标准答案,但是女孩却还是在一次次问自己,甚至在恨,恨那个已经被时代淹没的政策。但是那些被政策“迫害”的人群,随着政策的失效,是否终将被这个时代所忘记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6-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fx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