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个故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个邻居家的孩子:三好学生的代表,祖传n代的希望,家族里最有面的孩子,街坊邻居眼里的优秀学生。
嗯……
很久没想起这个人了,如果不是和另一个男生聊起来童年、乡村这件事。
完全不想干的两个人……让我产生了深深地错觉和反思。
原生家庭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他就比我大一岁,高一级,所以小学、初中的时候,每个假期都回去借课本。
家里长辈也会经常去串门,姑姑大爷的叫着。而且,曾经也是我们这些一般学生仰望的存在。
那个时候的所有人,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承认:学习好的都是好孩子。
家长也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倍有面子。
只是不知道是到了什么时候,好像大家都变了(也许是我变了。)
可能是环境改变了我们。
也许是是从高中就开始了,因为我再也不需要每个假期去借书了;
也许他的表弟表妹(我曾经的玩伴)早已经走进了社会,而我似乎还不曾适应那个世俗的社会。
成年意味着离家,大学意味着新的开始。
时间很快,快到模糊了时间,遗忘了过去。
后来,
爸爸他们聊天的时候提到他的父母(邻居),还想不再是之前那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那个我们曾经玩耍的院子也变得阴暗和闭塞。
后来,
我再也没见过他,但总是可以在QQ里看到他的影子,每天都有感悟,写写小文章,似乎还有一个公众号。我第一反应是“文艺青年”,可是总有一些奇怪的违和感。
后来,
他们一家总是存在于转述中,比如:儿子寄了一箱奶回来,不舍的喝,然后坏了;比如,儿子给他俩换了新手机,很开心;比如……不知道在哪里?可能青岛、济南……
我不是很想评价什么,但是好像有些刻意。
结合实际来说,一箱奶不需要寄来寄去的南辕北辙,手机也没有必要天天说。
只是,我没有意识到发生的这一切离当初的样子太远太远了——
时间真的改变了很多很多。
转眼间,我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多了,父母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样子,我们也回不去当初的小男孩、小女孩。社会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愿望,而人也有了新的追求和希望——但我不否认,唯一不变的是勤劳的父母和家。
而,
我们在被时代左右,在被社会规则慢慢侵蚀:
就像我可以和一个不了解的男生聊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因为距离产生美;
但是我绝对不会选择和邻居家的哥哥有任何交集,因为我会想到他的家庭。
尽管,他们莫名的相似。
我可以清楚的知道:
这是错误的价值观,用这样的标准去判断一个人。
可是谁能逃得过呢?
带着原生家庭,带着滤镜,带着傲慢与偏见。
是误解吗?
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