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抱孩子,多抚摸孩子的皮肤。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皮肤接触,比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和背,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或学习下抚触,边抚边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体会“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避免孩子长大后出现“皮肤饥渴症”。
2.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
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容易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如果必须分离,应该提前和孩子做好沟通,并通过其他手段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
3.对孩子的需求及时作出回应。
父母要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保持足够的敏感并作出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时,父母要全情投入,和孩子进行愉快地玩耍,逐步建立和孩子和谐融洽的关系。基本生理需求,饿了,渴了,冷了,热了,哪里不舒服了,或者生病了,都要及时关注回应与解决。
4.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
有句话说,“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爸爸爱妈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也有助于孩子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一个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打架,孩子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将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从而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5.妈妈的情绪要稳定。
“一个女人影响家族三代”,妈妈作为孩子的重要养育者,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很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如果妈妈的情绪不稳定,也容易引起孩子情绪的波动,孩子会学会看脸色,同时担心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引起妈妈发脾气而小心翼翼,毫无安全感,只会让他更敏感多虑。
6.陪孩子玩,发展各项能力。
人一旦有了对事情的掌控能力,也会有安全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帮助支持,培养各项相关能力。当孩子有了能力之后,父母应当给予其锻炼的机会,而不是剥夺成长的机会,孩子越锻炼越聪明,越有能力来面对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父母也要首先补足自己的“心理营养”,做有安全感的父母。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也要学会自我觉察,通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慢慢培养自己的安全感,以阳光的心态给孩子健康的教育。
安全感是人立足于社会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是认知、情绪、身体发展的基础,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别人友善、乐于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才能在离开父母的羽翼之后,能够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