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步入智库时代--读王辉耀《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二)

中国步入智库时代--读王辉耀《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二)

作者: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来源:发表于2017-10-15 22:09 被阅读0次

    近期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办者王辉耀先生与苗绿博士合著《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文中观点加上笔者思考,陆续整理作为书评。上篇主要是书中自序和第一章主要观点的摘述(可关注本自媒体号或者“铁索寒”微信公众号查阅),本篇主要针对第二章“中国步入智库时代”,主要观点摘列如下,自己思考用粗体字放到括弧里,供对智库感兴趣的朋友研究参考。

    1、“思想市场”与“商品市场”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商品市场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向其他人出售商品,而在思想市场里,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2、随着中国进入对外净投资时代,以中国资本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正在袭来。(如“一带一路”

    3、三十多年,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瞬间,但就是这短短的三十多年却让中国从积贫积弱发展到举世瞩目。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驱动着中国的飞速发展?追根溯源,笔者认为,那是一种思想的力量。(我认为,一是political体制的高效,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4、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就萌生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那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从春秋的老子、孔子到战国的诸子百家,活跃的思想市场带来的是民智的开发,成就了科技的盛世、文学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有一本书曾做过这样的描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5、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诸多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前总统里根就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引自《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焉”。)(经查,关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内涵解释目前仍无确切定论。我认为,一是无为而治,小鲜即小鱼,在锅里不能老翻动、搅动,否则易碎;二是掌握火候,火候大了易焦,火候小了易烂。

    6、改革开放发展到今日,新一轮的深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搭上持久高速增长的列车,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参与竞争和发挥作用。…。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与深化,都需要中国智库的支撑。(不变,则无为而治,不需要智库;思变、求变,则需要智库。改革、求变呼唤智库。

    7、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如果凝聚到一点,必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辉煌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是转瞬即逝的流星,还是“大国崛起”的序幕?我相信正在进行的改革将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大变革需要大智慧。在中国政府大刀阔斧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思想市场。思想市场的丰富、活跃与竞争将有利于改革的探索、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希望。毋庸置疑,思想市场将驱动中国未来!(Recent status show somewhat worrying。

    8、古人云,“故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也。”…。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我国political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发展智库的过程,能够在各项政策制定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政策市场竞争,同时又能够有助于形成科学民主决策的体系,有效避免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出现偏差。(形成政策市场竞争很重要,目前大多是体制内研究机构垄断,而这些机构在大环境下的积极性如何呢?

    9、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国际话语权”不能被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声音。它应该包含对国际事务的定义权、对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对是非曲折的评判权。“话语即权力”。今天的国际体系,“游戏规则”大多由西方主导,中国则常常扮演“被动防守”“疲于应付”的角色。归根结底,中国还是缺少能够在国际上准确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力量。

    10、相较于政府之间的“一轨”交流,国与国之间有时更需“1.5轨”“二轨”交流,因为这些交流方式更为灵活与自由,可以成为日后政策的“先导”。……。智库可以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高层对话的第二轨道,“做政府不便做或者难以做的事情”。

    11、尽管发展机遇就在眼前,但是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智库运转中仍存在几个重要障碍,包括智库产品供需渠道及沟通渠道不畅,智库相关法律政策缺失,智库发展所需的财政资助、立法支持和信息扶持机制缺失以及智库人才的体制壁垒和国家壁垒难以打破等。

    12、思想市场的“百花齐放”尚待时日。……。“智库作为社会各行业中专业的公共政策研究者,如果缺乏民间性以及第三方的公共沟通性,很可能会成为政府的传声筒,民意就会在政策制定中被疏漏。”这样一来,“智库往往就会异化和失去公共性或民间性的本质,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者与诠释者,很难提出具有质疑精神的意见建议以及具有替代性的储备性政策。”(营造敢于发声的包容环境。

    13、其实不仅仅是新媒体传播,很多中国智库都缺乏宣传推广的意识。这与很多智库具有官方背景,不存在研究经费问题,不需要通过研究成果的传播获得社会资助有很大关系。(这些智库不需要竞争,不需要担心“吃饭”问题。

    14、智库必须是非营利性的研究咨询机构。(盘古智库创始人易鹏在一次论坛上如此形容智库,“智库需要共养,学者需要包养”,笔者觉得很形象。我觉得智库不能光靠捐赠,可以拿委托项目挣钱养活自己,需要给智库学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物质回报,就如兰德公司从美国国防部、各军种拿委托项目一样,但如果智库以盈利为唯一目的,那就不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步入智库时代--读王辉耀《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lq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