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口碑与票房俱佳,院线上映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去看,最近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映,我一口气连刷了三遍。第一遍有些情节没看清楚,拉着老公和儿子又各看了一遍。
慢慢地看,电影里四个独立成章,不同年代、频繁交错闪回的故事,在我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四个故事被一根柔丝似的线索串联起来。这线索虽然纤细但是极为柔韧,把故事里的不同年代的男男女女紧紧的粘在了一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0887/42f6f5e6b5263698.jpg)
在人物关系上,吴岭澜是沈光耀的老师,陈鹏是沈光耀在无意中救活的一位孤儿,张果果的父母是因为李想舍己为人的行为而活下来的,可以说没有李想就没有后来的张果果,而李想是陈鹏的朋友。
电影中更有一位当之无愧的主角,那就是清华大学。《无问西东》拍摄的初心就是为清华建校一百周年献礼。
吴岭澜、沈光耀,陈鹏,张果果都曾是清华的学生。吴岭澜更是清华的教授。
为了反映清华大学不同阶段的历史,电影截取了几个典型的年代、典型的故事。庚子赔款洋背景下的清华,西南联大时期的清华,建国初期文革前的清华,市场经济年代的清华。大时代大背景,大半个世纪中国的流离颠沛都在里面了......
吴岭澜的故事是讲年轻人面对抉择时的彷徨、迷茫。沈光耀的故事讲的是战争期间年轻人对民族未来、个人价值的思考。陈鹏的故事讲的是对国家、民族的付出和对爱的坚持。张果果的故事讲的是在市场大潮下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
几个短短的故事写尽了人世间的妻离子散、悲欢离合,战争、饥饿、政治运动、苦闷、焦虑……
但是很奇怪,不管是怎么样肮脏、穷困的场景,电影镜头语言都是干净、纯粹、温暖的。
我连看了几遍下来觉得仿佛有一泓温热的清泉,由顶至踵,浸润了我的每一个毛孔。
西南联大时期的清华窘迫到连屋顶都没法盖好,然而镜头下的老师和学子仍然从容而高贵。
云南的蓝天、红土、泥泞中的鲜花。雨天在渔网里翻滚的肥硕的大鲤鱼,静谧而美好。
美丽的王敏佳遭遇了批斗毁容,被迫假死,栖身到陈鹏边陲老家的破楼里。破破烂烂、满是补丁的小楼流淌着干净温暖的灯光。
陈鹏从北京寄来的包裹里铺满了清华的银杏叶。蛤蜊油泛着珍珠的亮光。
长着一张苦瓜脸的张果果为四胞胎亲自绘制了艺术彩玻,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呵呵,还是很好看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0887/9ef97abad35bdf00.jpg)
镜头里反映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看到的真实。是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看到的真实。
不管别人的看法怎样?去感受自己能够感受到的真实。
吴岭澜之所以听到泰戈尔对真实的看法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是此前清华终身教授梅贻琦教授启发吴岭澜去思考了什么是内心的真实,再基于内心的真实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他已经在清华园中感受真实的自己多时。
吴岭澜最终将自己对于真实的理念去影响到了沈光耀,使其最终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决定——弃笔从戎。
陈鹏感受到的真实是王敏佳的善与美,如此不离不弃为爱坚持。
张果果在父母的关爱下,在李想故事的震动下,最终选择自己所感受到的真实的一边,坚持了对四胞胎的救助,放弃了对前上司的报复。
记得笑来老师说,看到活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吴岭澜看到的,站在泰戈尔周围的那一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他们自信笃定的神采对他的冲击是巨大的。
由泰戈尔的话,他领悟到,他们之所以自信笃定,因为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真实。这个世界原本杂乱而无意义,坚持自己的真实,就是为自己锚定一个生存的意义,从此不为时代的暴虐、外界的反复所左右,不管境遇如何,他们的世界始终温暖、纯粹、美好。
很惭愧,与片中这些优秀的人不同,我们仅仅是明白什么是属于自己的真实是不够的。片中的他们一旦领悟到真实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便义无反顾,虽死而不悔。
我们这些平凡人虽然有所感悟,但是总是难以做到始终坚持,随时都会被外界的噪音噪音所带走,时而清醒时而迷糊,陷入焦虑,迷茫、苦痛。
但是与其放任自己沉沦在虚假的世界中,不如时常警醒什么才是真正对于自己有意义的事?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尽量去寻求内心的宁静、笃定。我想这就是《无问西东》,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吧?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而来?
当看到这么多人都喜欢上这部文艺得有点学生腔的电影,我想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