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无问西东源自哪里?
答:清华大学校歌。(我们作为学渣自然无缘一睹清华的风采,对清华的历史也就知之甚少。)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问:无问西东是什么意思?
汪鸾翔先生曾说“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
做学问,不必分东方西方。
做人,不必太受外界的影响,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真实”俩字,是影片想表达的主题。
第一段故事,发生在现代,关于奶粉,关于贫困人家的四胞胎,关于一个广告策划公司中层的抉择。
四胞胎需要帮助,所谓长贫难扶。有多少人敢有多少愿意拿出自己的善良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像路边摔倒的老人你扶不扶?
助人,已经成了人人敬而远之的传统美德。
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不想给自己增加负担,这是很多人的托辞。
其实一开始,张果果也是有着诸多的顾虑。原本打算帮助他们,也只是想用四胞胎给奶粉做广告。初衷并不是真的出自内心想要帮助他们。连他的上司也用自己的遭遇来规劝他别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揽。
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了迷失了自己,多少了丧失了本质。
利益熏心,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内心的真实?
影片开头,便有张果果的疑问: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如果知道了生命中要遭遇种种痛苦和绝望,你还愿意走这一趟吗?
很多时候,我们被教育要感恩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却从来没有人问过,你愿意到这个世界来吗?你愿意来到这个家庭吗?
我的出生是被刻意安排,我的人生也有个逃不出的牢笼,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或许,很多人并不希望自己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从给四胞胎家人秘书的名片,到给写有自己电话的名片,最终,张果果当然是听从了内心的善良,选择了无条件帮助四胞胎。
第二个故事,一个文科优异,工科不列的学子吴岭澜从迷茫到笃定的历程。
因为工科成绩不列,老师希望他转系。他却因为听从了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的时代潮流而迷失了方向。
梅老师问他,什么是真实?
他默默无语。
老师便说: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与喜悦。
泰戈尔访问清华,演讲是说的话:
“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
迷失了航向的小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第三个故事,爱国青年的从军救国道路。
富家子弟原本该完成学业结婚生子,却在还没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时,便牺牲了生命。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教官的一句话,让沈光耀坚定了从军的心。家中父母得知后立马赶到了学校规劝儿子放弃这条路。迫于家庭压力,沈光耀只得放弃报国念想。当看到饿殍遍地,同胞死伤惨重,又怎能安生过自己的逍遥日子?在导师的一番话语下,沈光耀又一次坚定了心中的理想----抗日救国。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百姓苍生,为了家国天下,只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在沈光耀驾驶飞机冲向敌军同归于尽时,唯有最后再说一声抱歉。
悲伤的母亲最终也还是原谅了儿子,端出莲子汤给前来报信的战士。
所谓莲子即是怜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壮志青年,自然便要承担起救国的重任。如若当初未能走这条道路,或许,下半辈子都无法心安了。
第四个故事,三个年轻人因为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使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比较敏感。关于文革的影片很少,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那段历史,那是一场噩梦,一场浩劫,所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身体上的刑罚更能摧毁一个人。
生活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不留神就要被批斗,被关禁闭。人们极度压抑,有人却乘机报复。
因为一封信,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成了坏分子,成了人人唾弃的荡妇。这里要说的真实又是什么?是王敏佳这个忠实粉丝没能面对现实虚构了自己的过去吗?李想责怪她不真实,他自己又何曾真实过?为了顺利去支边,隐瞒了自己也参与了写信的事,让王一人承担“罪责”。
多年以后,在一次外出工作中牺牲了自己换取了同事(也就是张果果的父母)的安危,总算,也从良心的谴责中解脱。
而陈鹏呢?一场误解,也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赴荒蛮之地,耗尽毕生心血,总算为国家兴亡出了一份力。当回到家乡,等待的人已不在,满目疮痍,内心又作何感想?
运动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无一幸免。编剧选择让王敏佳赴西北寻找陈鹏,而不是再一次遭受运动迫害身亡,我想,也是为了让观众在绝望之余,留一点希望。或许,他们终有一天还会再次相遇,紧紧相拥,牵手走完人生剩下的旅途。
记得杨绛先生曾说过,当我们终于走出那段岁月,精疲力尽,总算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却发现已经没有了最好的青春年华,留下的是一副日渐衰老的躯壳。(原话记不清了,大致这么个意思)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这个故事对于真实的解读其实我觉得有些牵强。而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孤儿,怎么有机会上高等学府?
四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其实也略显牵强。吴岭澜成了沈光耀的老师,帮助他找到了真实,沈光耀开着飞机向陈鹏所在的灾区丢食物,给了这些食不果腹的孩子们生的念想。李想救了张果果的父母,父母点醒他去做让自己开心和快乐的事,让张果果重新倾听内心的声音。
曾看过清华大学的宣传片,强调的也是青年人不要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忘记了初心,随波逐流,做自己不喜欢做和不想做的事。
勇于聆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内心的真实,任何时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