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概要
知识管理是协助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利用知识、技术等手段,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并在个人、组织、业务目标、经济绩效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它以“知识”为管理对象,包括知识的开发和积累,实现并通过知识的共享和传递,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价值含量,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人、技术,环境的协同交互,将个体或组织内外知识进行系统的收集、共享、学习、交流、融合、应用和创新等活动,从而提高组织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基础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以知识、技术为手段,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知识管理能给组织带来知识增值,进而为组织创造新的价值,驱动组织把握发展战略,带来决策的效能和水平提升。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的特征包括:
- 知识管理是优化的流程
- 知识管理是管理
- 知识管理依赖
知识管理应把知识作为组织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它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知识的创造、积累、共享及应用为目标。知识管理可以达成的目标包括:
- 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员工素质及工作效率
- 增强服务对象满意度
- 提升组织的运作绩效
实施知识管理一般遵循的原则包括:
- 领导作用
- 战略导向
- 业务驱动
- 文化融合
- 技术保障
- 知识创新
- 知识保护
- 持续改进
知识价值链
知识管理的流程依附于知识价值链。知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知识获得与知识发展,决策制定者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得到较佳的决策与行动方案,以获得组织期待的结果。整个知识价值链是从知识工作者与决策制定者互相分享彼此的认知开始,再由获得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信息、沟通知识、应用智能、制定行动方案、展开行动等步骤完成。知识价值链是一个包含知识输入端、知识活动面、价值输出端的整合模式,是指知识以多元管道汇集,并收敛至单一窗口进入组织中,通过各种知识活动运作后,再以发散式的多元价值贡献输出。
一般来说,知识价值链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知识创造
- 知识分类
- 知识审计
- 知识储存
- 知识分享
- 知识更新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可相互转换。基于显性知识生成隐性知识是:人们学习显性知识以后,综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将显性知识内化成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再通过不断的实践,随之变成习惯,潜移默化地加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基于隐性知识创造显性知识是:人们将自身内部的隐性知识明示出来,让知识理念化,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之后综合显性知识,让知识系统化,以便更加容易归纳总结。
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遵循以下 3 条原则:
- 积累原则。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的管理基础。
- 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组织的知识和信息。③ 交流原则。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气氛,使人员之间的交流毫无障碍。
知识获取与收集
知识获取与收集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
- 主动式知识获取与收集是知识处理系统根据领域专家给出的数据与资料,利用工具直接自动获取或产生知识,并装入知识库中,所以也称知识的直接获取与收集。
- 被动式知识获取与收集是间接通过一个中介人并采用知识编辑器之类的工具,把知识传授给知识处理系统,所以亦称知识的间接获取与收集。
知识组织与存储
知识组织是以知识为对象的如整理、加工、表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过程及方法,其实质是以满足各类客观知识主观化需要为目的,针对客观知识的无序化状态所实施的一系列有序化组织活动。知识存储是指在组织中建立知识库,将知识存储于组织内部,知识库中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交流与共享
知识交流与共享是指与知识载体进行知识的互动交流。知识交流是结构化信息的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生产者以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有步骤地、系统地、详尽地讲解知识,而知识使用者以关注的方式,系统地或者有侧重点地吸纳或消化接收到的知识。
知识转移与应用
知识转移是由知识传输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所共同组成的统一过程。只有当转移的知识保留下来,才是有效的知识转移。知识的成功转移必须完成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并使知识接收者感到满意。知识转移概念需包含 3 点:知识源和接受者、特定的情境或环境和特定的目的。即将知识拥有者的知识转移成为知识接受者的知识,缩小他们之间的知识差距。
知识管理审计与评估
知识管理的审计与评估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知识管理审计是对组织知识资产和关联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知识管理的审计与评估既是组织知识管理的起点,又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在组织的知识管理循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