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开始看麦家的《人生海海》,书还没看完,却让我想起了几代人不同的育儿观念。
我们这一代,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我们的上一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还有我们的下一代,九零后、零零后。
几代人,成长于不一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造就了不一样的生活理念,也就有了几代人不同的育儿观念。
我们父母,他们大都出生于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大部分的家庭中,如何让孩子吃饱饭,解决家里的温饱就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身处那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思想教育,根本就谈不上。家里的一帮孩子们,能够不缺胳膊缺腿儿,顺利养大就算好的了。
曾听一个朋友说,他的父亲兄弟姐妹一共十一个,白天散养,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大人就数孩子脑袋,够数就说明都回来了,可以安稳睡觉了。
七八十年代,当我们的父母成家后,他们带着自身的,关于如何吃饱的沉重的印记,开始了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抚养。
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农民有地可以种,工人有工厂可以上班,尽管工资微薄,但家家户户都不再缺吃少穿,我们不断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
这个时候,相信大部分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因为上了学,学习了文化知识,最起码再也不会像很多的父辈们一样,两眼一抹黑了。
当时间来到了九零年、两千年,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陆续出生。
这个时候,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让孩子不缺营养,吃的好一些,长得更高,变得更聪明呢?
我们这一代人,在我们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仿佛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奶粉问题。
孩子到底是吃国产奶粉好还是进口奶粉好呢?这个牌子好还是那个牌子好?想一想那个时候因为“奶粉事件”导致很多大头娃娃的出现,就可以想象父母的一片苦心了。
再后来,九零后、零零后长大了,物质生活相对更加富裕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
很多父母至今依然信奉,学习成绩就是一切,只要成绩好,一切都会好。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当年各种原因,导致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看到孩子长大了,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以此来圆自己曾经的梦想。
教育专家陈默老师讲过一个案例。她问一个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考复旦啊?”妈妈说:“我当年很遗憾,没有考上复旦,我的孩子就一定要考复旦,这样我的一生就没有遗憾了。”
老师接着问:“那在你心里,考上复旦意味着什么呢?”妈妈想了一下,说:“考上复旦,孩子将来就能出入大的写字楼,当白领。”
老师很无语,她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别在哪里了。差别不在孩子的智商,而在这个妈妈对于孩子未来的认知。
黄静洁老师也说,未来十年,能经得住这个社会的考验,游刃有余的掌握自己人生的人,一定是格局大的人。
未来十年,我们的孩子会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如果现在对孩子只有学习成绩的追求,如何让他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生存的更好?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如果我们这一代父母依然固守着陈旧的思想观念,怎么去引领孩子走向更高,更广阔的世界?
教育孩子成长为一个格局大的人,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肩负着的重任,
我们经历了温饱到富裕的生活,也接受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因此,我们要担负起这个承上启下的重任。
既要及时转变自己陈旧的育儿观念,抹去上一代人留在我们身上的消极烙印。还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思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的成长。
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