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纽约时报》报道过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人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之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
这项研究证明了检索练习能加深人们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考试是一种很有效的检索练习方式。但是当时网上的很多评论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非常抵触考试,认为教育不应该是记忆,而是更高层次的技能。
但是这些评论者似乎忘记了,“天才”也是经过数万小时的基础练习才成的,任何的创新创造都来源于对该领域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之后才会发生的。一个拥有高超技巧的神经外科医生难道不需要记忆人体中各个区域的神经分布吗?
显然,记忆与所谓的更高层次的技能并不冲突,而是基础组成部分。那么为何在证实考试这种手段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人们依然持怀疑态度呢?
考试的目的
考试大多数情况下只被用作衡量学习成果,一些大考的分数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在这些考试中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就会令学生产生很大的挫败感。因中考、高考失利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与学生被灌输的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很有关系,在大多数学生眼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高分,为了升学。而事实上,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获取知识,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有所运用。
如果改变了对学习的认知的话,分数至上、惧怕考试的现状就能得到很大的改观。如果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那么便不会去在乎在考试中得了多少分,而是能通过考试去发现自己的意志与未知,更好地去查漏补缺。
人类的本性
人类的本性是趋乐避苦,追求那些快乐的事物同时避开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考试的方式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检索原有的知识,比起反复阅读这种方式要更难。而且反复阅读时能带来的“我以及掌握了”的良好感觉在检索练习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人们本能地会去回避这样的方式。
那些优等生往往能战胜自己的天性,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就像是串在一条光滑的绳上的珠子,我们捏住了绳子的一头,把这些珠子串进去,如果在另外一头不打结的话,那么珠子就很容易掉出去。记忆就像是绳结,能够把珠子牢牢地固定在绳子上。
每一次的考试就相当于在给这条绳子打结。结打得越多,这段记忆就会更牢靠。
重新认识考试,变被动为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