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开课》书摘

《公开课》书摘

作者: 景宜westwings | 来源:发表于2024-04-25 23:32 被阅读0次

只要热爱,只要肯思考、敢实践,他们就是蓬勃的豆荚,时刻准备着以云的姿态撞击春天。

当下某些公开课只重形式、华而不实的弊病,值得我们深思。

不知从何时起,公开课慢慢被异化了,变成了开课前多次彩排、反复“打磨”、学生多次排练、语言刻意美化、环节花样百出的“表演”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我从来不拒绝上公开课,因为公开课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王君老师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中。”

于漪老师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特级教师黄厚江也说过:“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

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学情和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增加或删减部分内容,以学定教,量体裁衣;立足教材,拓展延伸;聚焦课内,得法课外;创设情境,活动教学;主题设计,对比阅读。

于漪老师说:“眼睛如果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

我还读了相关的论文、关于此篇的文本解读、张岱的相关记载、名师课堂实录以及相关的教学设计……100多字的课文,读着读着,积累了100多页的备课资料。

特级教师陈日亮老师曾将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经验总结为三问: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一篇课文,再问为什么需要教这一篇课文。最后,你要确定什么不教。尽可能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把任务规定得很集中

余秋雨的“情感直觉造型”理论,用文字雕塑一个形象,这一“直觉造型”是情感与文字间的桥梁。

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是言语思维的锤炼,是言语生命的提升。

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舍什么”?学生读得懂的,舍去;学生通过自读就能理解的,舍去;学生已经储备过的,舍去。那“取”什么?取学生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领悟不到的,思考不全的。

余映潮老师用18天时间,写出了18篇角度各异的赏析《孔乙己》的短文。余老师的公开课,无一不是艰苦地精读教材、精读有关文献的结果,名师都是这样上课“上”出来的。当占有大量的文本资料时,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便更能体现勇气和智慧。

年轻老师不妨多研读名师课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和教学点,深入文本内涵,以一点深耕文本的一片田地,提炼、取舍、整合教学资源。

于漪老师所说:“我建议教师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取舍,在驾驭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决定‘有所为’,就必须要‘为’得扎扎实实,一定要让学生记忆深刻,学有所得。”

入选教材的文章必然是好的,但也未必处处皆珠玑,我们应舍弃一目了然、学生一看即会、自学就能处理的内容。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说:“语文教师是言语生命的传递者。”

“取”语言的深度学习,“舍”浅尝辄止的浅显学习。

教师在朗读的设计、绘画方式的运用方面,表现出的教学创意和教学才华,也值得学习。

大多优秀的公开课课例,教学环节、活动、内容、语言都追求极简设计。反之,不太成功的公开课环节多、活动繁、内容满、语言杂。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教师精彩的语言、漂亮的板书、博学的头脑都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充满兴趣。博学多才的老师没有学生不喜欢,教材当中文章作者的身份、背后的故事、写作的背景等都是丰富的备课材料,也是学生在教材中学不到的。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这些材料,援引相关材料,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维,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课堂自然会妙趣横生。

课堂导入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设计导入语时,必须有精心的构思。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媒体导入、新旧联结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释题导入、情境导入……但不管怎样导入,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以及整堂课的内容,这是通向课堂教学的必然桥梁。同时要注重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情境性及灵活性原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开课》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to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