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考后,南京一中家长要求换校长:喊了30年的素质教育,该何去何从

高考后,南京一中家长要求换校长:喊了30年的素质教育,该何去何从

作者: 幸福双翼家长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20-08-10 09:29 被阅读0次

​近日,教育界有一则新闻,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

高考发榜后,作为南京著名四大校之一的南京一中,因为考上名校的考生比例下降,遭到考生家长的集体抗议。

家长们冒着大雨,打着伞,在学校门口举着牌子,表达着抗议,希望南京一中换掉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的校长。

 

▲新闻图片

在中国,高考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家长们,爱子心切,希望孩子通过更好的成绩,换取更好的未来的苦心,也非常值得理解。

校长尝试素质教育,希望带给学生全新的成长,初心也值得点赞。

可是,有一个人在看到这个新闻之后,心情却非常复杂:既有对家长心情的理解,也有对学校教育的体谅,更有对中国教育、对下一代未来的忧心。

他就是幸福双翼教育体系创始人——黄志猛教授。

1  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病梅”

自2007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以来,黄志猛教授就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深耕细作。

近期,由于2020年疫情带给社会、家庭和孩子,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冲击,在深圳市关爱办指导下,远见教育和幸福双翼联合举办了三场“共筑孩子的生命教育防火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座”

讲座皆由黄志猛教授亲授,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

讲座切中家长关心的要点,得到家长自发广泛转发,首场播放量当晚即突破30000人次,目前三场讲座的回看人气仍在不断上涨,播放总量已达到65000+

在8月7日第三场讲座中,他从南京一中事件切入,带领每一个关心教育的家长思考:为何喊了30年的素质教育,却一再被现实击败?为何只关注成绩的教育,最终只会在人工智能时代把孩子摧残成“病梅”?

黄志猛教授指出,孩子生命的防火墙,不是写作业,背课文能构建出来的。只有全面关注到孩子成长的多个维度,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生命防火墙强大的孩子。

南京一中事件,让黄志猛教授想起100多年前龚自珍的一篇著名文章《病梅馆记》,那是龚自珍为当时江宁(恰好即是如今的南京)一带人才被畸形制度摧残而写下的文章。

100年后,若不以此为鉴,我们的孩子也许同样会像那“梅花”一样,在应试制度之下,被家长砍掉正枝,只留一个旁枝(只关注学业,忽略亲情和人格等方面的培养)。

黄志猛教授客观地指出:

“在90年代之前,中国社会处于包分配制度,只要上了好大学,一定会有‘铁饭碗’。

但自从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到自主择业时代,大学毕业也需要依靠各自能力工作后,只有成绩已经没办法保证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特别是近几年,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我们的孩子再过十年走入社会时,人工智能一定会更加普及,无数职业被机器人取代,我们的孩子如果是‘高分低能’,又将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以前分数决定一切,今天分数只是一个入场,至于攀岩多高,要看能力。

决定你事业达到的水平、人生成就高低,是你当年背的三角函数、文言文,还是你的自信、情绪。

决定你家庭幸福的,是分数考试,还是亲情能力,爱的能力?

如果我们今天只关注分数,把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都忽略,我们的孩子就成了“残梅”。你给孩子提供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为了这张入场券,还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攀登上去呢?

今天,只关注孩子分数,能否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今天,社会早已从包分配转变成自主择业,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否跟着改变了?

关于素质教育,几乎每一个听到的家长口头上都是非常认同的,但为何轮到自己的孩子中考高考时,却又立马向应试教育妥协了呢?

为何本该给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和亲情引领的家长,却正好是国家政府和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呢?

就像尝试素质教育的南京一中,遭到学生家长集体抗议时,立马就没有底气坚持自己的“素质教育”改革。

黄志猛教授一句话引人深思:“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必须二选一吗?素质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2  素质教育从何改起?

黄志猛教授指出,以往的素质教育,都是以政府和学校为主导,各种减负文件,各种素质提倡,但如果家长作为教育主体不清晰教育的目标时,就会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阻力。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改革,并非否认应试教育,两者并非对立的,完整的素质教育本身就包括了应试的分数和成绩。

当我们谈素质教育改革时,一定是结合当下情况进行的,黄志猛教授说:“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必须立足于现实,眼睛可以看着星空,但脚一定要踩着土地,否则就是空想。”

素质教育之前发动的主力是政府学校,现在需要放手发动家长,壮大家庭教育,让家长从素质教育的阻力变成动力。

黄志猛教授用经典古文《大学》引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所在,那就是——必须要清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教育最后的终极目标,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容易焦虑茫然,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容易焦虑,根本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黄志猛教授说:“看到那些家长冒着雨为孩子争取的样子,我很触动,这些家长都是关心孩子教育的人。如果他们清晰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份关心用在恰当的位置,孩子的未来还用担心吗?”

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在黄志猛教授首创的幸福双翼教育体系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终身幸福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写完作业、考完试、上大学,这些只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入场券。而自信心是否足够、情绪管理能力如何、性格优势的发挥等人格成长,才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发展潜能。

幸福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就是——建设好孩子事业领域和家庭领域这两大能力。围绕这两大能力,又需要沿着亲情发展、人格成长和知识增长三个维度进行实施。

黄志猛教授说:“当我们清楚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可以评估我们教育的路径和方式是否合适,就不会被外界不同的声音牵着鼻子走。”

如果一个孩子,在事业中有满满的成就感、满足感,在家庭中有满满的爱与被爱的能力,就一定会过得很幸福。

3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黄志猛教授曾经在跟一个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沟通时,对方说:“我现在100%的精力都在工作中,感觉很幸福,我觉得没有家庭这部分并不影响我的幸福。”

黄志猛教授说:

“我所说的幸福不仅需要横向看,也需要纵向看。

我所看重的不是一时的幸福,而是一生的幸福。

0-20岁时,我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

20-50岁时,我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工作。

50-80岁时,我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

如果在中青年的时候,我们没有花时间给家庭,等我们老了需要从家庭获得幸福感时,就是空中楼阁。”

黄志猛教授补充说:

“我所看重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一家人的幸福。你觉得忙于事业很幸福,那你的伴侣、孩子、父母的幸福指数如何呢?他们是否也同样感到幸福呢?”

当我们掌握培养孩子幸福能力的方向和方法,“鱼与熊掌”就可以兼得。

孩子幸福能力的培养,除了拿到知识这个入场券之外,第二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人格成长,自信心水平、情绪管理能力、性格资源发挥等,决定着孩子步入社会、组建家庭后的经营能力。

而这些能力,是背课文背出来的,还是靠我们家长有科学方法引导出来的呢?

是孩子18岁长大后好培养,还是在孩子童年时期更容易培养呢?

显然是后者。

所以,当家长能够在孩子小时候就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家庭中间爱的联结,孩子会更有动力在知识上去努力和发展。

教育第三个重要的维度就是亲情。

黄志猛教授指出,如果孩子在家庭中间,感受到满满的爱,会不会在学业上有更强的动力?就像我们跟伴侣之间热恋时,总想做得更好是一个道理。

爱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当我们给到孩子充足的爱,又引领孩子的人格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支持孩子的知识增长良好发展,我们的孩子就具备了经营出幸福人生的最大可能。

最后,黄志猛教授再次回到南京一中事件:“家长为什么站到学校门口?因为他关注孩子教育。如果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终身幸福的能力,不仅仅是分数,他们就会加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队伍中。”

黄教授和他的团队知道,推动教育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们坚信: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他深情地说:“若干年之后,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下面这些字——这里长眠着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和许许多多心疼自己孩子的家长和有识之士一起,共同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场讲座,三场关于教育、关于生命、关于爱的探索。

第一场《孩子“脆弱”为哪般,我们真的“懂”他们吗》讲座中,黄志猛教授带领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去看见孩子脆弱背后的需求、根源,只有真正的读懂孩子,教育才有基础。

第二场《爱能战胜一切吗?揭晓“生命教育”的谜底》讲座中,黄志猛教授带领我们了解爱的真正含义,感受爱对生命滋养的重要力量,真正体会什么叫“生命教育”。

第三场《疫情后的暑假,家长究竟该怎样教育和保护孩子》讲座中,黄志猛教授从南京一中的事件切入,让我们看到清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掌握了家长教育升级的具体目标、方向和路径。

每一场讲座,都是关于生命和教育的洗礼,每一个用心聆听的家长,都收获了满满的启发和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后,南京一中家长要求换校长:喊了30年的素质教育,该何去何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ud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