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c6968344bcfa4623.png)
近日,颜宁在微博上说,最近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她问了一个几乎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假设时间来到 10 年后,你已经功成名就、资源充沛,那么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
20多位同学的回答,没有一个让颜宁眼前一亮。
这一信息,引起各界关注。要读博士的人,心中竟然没有一个好问题!如果这样,以后的学习、研究的目标哪里来呢?
其实,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大学教室里,企业的会议室里,解决问题的人很多,能够提出问题的人却越来越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小孩子一天能够问出几百个问题,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长大后为什么不擅长提问了呢?
提问是一种能力,尤其是随着搜索工具的出现,答案越来越易得,而问题越来越珍贵。
英国提问家、创新专家沃伦. 贝格尔,研究了数百位全球创新、创业家的经历,发现了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提问进行创新的方法,写出了《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一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c48d4ca842c259d4.png)
这本书,被商界、教育界的专家们力荐为创意领袖必读书目,也让我们对“提问”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提问
《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中曾写道:“一个不善于提问的人,不会成为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答案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
1、提问能力,是教育的重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0ca71f99b6819c72.png)
有一位长老,七八岁的独生女儿说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当长老。
父亲说“那问你一个问题,这样我就知道你未来有没有可能当上长老了!”
“有一对双胞胎进入烟囱打扫,出来之后,一人脸黑,一人脸白,请问谁会先去洗脸?”
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黑脸!”
父亲失望地摇摇头说:“你是不可能当上长老的!”说完便要离开。
女儿又喊:“是白脸!”
长老还是摇头,说:“这次答案比上一次有进步,你有那么一点点可能将来当上长老了。”
说完,父亲着急往外走去,却又被女儿拦住,父亲又问:“你还有别的答案吗?”
“没有答案了。但我有问题。”“为什么明明是一对双胞胎,从同一个烟囱进去,同一个烟囱出来,一个人的脸变成黑的,一个人的脸变成白的呢?这可能吗?”
这一刻,父亲抱起女儿说:“你问的好!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你拥有当长老的潜能了,你很可能是我们犹太人第一位女性长老。”
这是在犹太人间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犹太女孩的三个答案》。以聪明著称的犹太人,知道提问才是教育的重点。
他们的孩子放学后,父母经常问的,不是问孩子在学校回答了多少问题,而是有没有提出好问题。
正如哈佛大学的一句口号: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2a7d0fe73048229b.png)
2、提问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本书作者沃伦.贝格尔接触了世界上很多具有创新思维、引领创新的人。他发现,虽然这些人的成功没有准则,但却有共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擅长提问。
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记者问:中国会不会出现下一个“马斯克”?李开复博士当场表示否定,马斯克本人却说:通常来说,创新来自于对以往经验的质疑,如果在一个教育系统中,不鼓励你这样做,这会妨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也就是说,并非不可能出现下一个“马斯克”,只是需要培养具有提问的能力、质疑精神的人才。这才是创新的前提。
3、提问能力,是思辨力的核心
颜宁说:颜老师从做助教开始的习惯就是问最刁钻的问题,打最高的分数;前者逼着人去思考。
教育的根本,从来不是为了死记硬背,而是激发思考。哪怕是考试,也只有对知识能够提出问题,从本质上掌握底层逻辑,才能够在灵活变化的题目中以不变应万变。
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提问,促进思考,是思辨能力的提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最可怕的是没有疑问,小的疑问会带来小的进步,大疑问会带来大进步。提问驱动探索,提升思辨能力。
提问,看似简单,却是解决所有复杂问题的核心。
二、什么是好问题
提问很简单,提有价值的好问题,不容易。
作者说:一个好问题就是一个透露出雄心壮志但可执行的问题,它能转变我们感知或思考事物的方式,是促使改变的一种催化剂。这正是颜宁老师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期望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ea2c1f91ecd226e8.png)
什么是好问题?
1、好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提问驱动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网络的普及,让信息唾手可得,方便得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只需要动手搜索一下,就能解决。频繁提出此类问题的,是懒于思考的人。
比如,有人操作办公软件时,明明说明书就在边上,还是经常去问其它人:这个怎么弄?那个为什么打印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启发,只是在占用他人的时间,更对创新与改变没有任何益处。
就像学生做题时,不想思考只问答案,这样的问题不能称其为好问题。
好问题不是为了获得简单的信息,而是可以启发思考。
2、好问题具有设计思维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d1e3974100005668.png)
前两天,莫言在北大演讲时,一位女同学的灵魂提问引起莫言极度不适,也成功引起热议。她问莫言“您跟您爱人是人性多还是兽性多!”
有人说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样子,我想说,这样的提问除了博眼球,除了体现她不会尊重他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书中说:提问+行动= 创新;而提问-行动=哲学
产生创意的好问题,并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可解决、可以带来启发与改变的具体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7e40f4ef566a808c.png)
一个21岁的小伙子菲利普斯残疾了,出院时,医生给他配了笨拙的假肢,告诉他以后只能靠它来行走。
菲利普斯接纳了残疾的现实,却对医生给他的木棍般的假肢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能有更好的假肢?”“他们能让一个人登上月球,为什么不能制作一只体面的假肢?”
这不是抱怨,而是对科技发展迫切的追求,这样的问题带着目标与需求。后来,菲利普斯自己不断探索,发明了理想的假肢,为更多人带来了福音。
好问题不是消极的抱怨,而是具有积极的设计思维,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作家斯图亚特·法尔斯坦在他的《无知:它怎样驱动科学》一书中写道:“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舞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能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改变。”
三、3步提出一个好问题
创新是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一个好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正如一个博士生,连好问题都没有,学习的目标又在哪里呢?
作者通过分析创新史上的经典案例后发现,提问是有方法的。
“为什么—如果—怎样”,这三个词代表了从提出问题到实现创新的过程。这个逻辑顺序,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提问的简化方式,也提供了一个流程。
当我们提出疑问,却不知道如何继续深挖时,可以按照这个提问框架继续下去。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会不停重复这个逻辑顺序。”
1、理解问题,从“为什么”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9b612f92624cdae8.png)
几乎所有的改变,都是从不理想的现状开始。理解现象、提出质疑,才会由被动接纳转变为主动改变。
正如商业顾问米恩.巴萨德所说:如果能够先于别人发现一个难题,你就能创造一家新企业、一项新事业甚至一个新行业。
谁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谁就先人一步。
15岁的杰克.安德拉有一个朋友死于胰腺癌,他开始关注这种疾病。他发现,患者知晓病情时,往往为时已晚。他问:为什么胰腺癌检测不可以既快速又廉价呢?
安德拉无法接受现实,从而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源自他思考之后的质疑。
因为思考而质疑,因为质疑而尝试改变。而不是认为现实就是如此,只能认命。
建立提问意识,唤醒好奇心,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是理想的状态。
保持对现实的觉察,用“为什么”提出问题,从理所应当的接纳,转变为对“已确立的结构、流程和系统的挑战。
2、发散思维,用“如果”设计多种方案
一个好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用“为什么”提出问题后,在“如果”这一假设的启发下,进入设计阶段。
在《人生设计课》一书中,人们在对未来生涯进行设计时,会先想出几种方案,然后进行小规模的体验,最终确定人生计划,坚持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2877b8106b735eb9.png)
提出问题也一样,当我们提出“为什么”之后,就会进入思考方案的阶段。发散思考各种可能性,并进行尝试,“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如果那样会怎么样?”直至找到最有可能成功的解决方向。
15岁,没有受过系统培训的安德拉,在提出问题之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科学杂志。他很清楚要设计出这样的检测方式需要不同的科学结合起来。
他选择阅读物理学文章,化学文章,了解了纳米管的属性。在这些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同时,还对抗体及其属性进行了大量研究。
《哈佛商业评论》上,斯里尼瓦斯说“有时人们会感觉走投无路,已经用完了所有选择。但是我认为‘总是还有另一个正方形存在,另一个可能性存在,如果你一直持续不断地寻找,就能找到它。”
这个阶段,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不切实际,但依然可以碰撞,进行验证。直至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后,再专注地研究下去。
3、“怎样”让方案落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9106/86c06cac5c7417b8.png)
找到了最有可能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怎样”去实现的阶段。“如今我们已经了解了原来想要了解的事,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呢?”
经过各种假设,安德拉发现,用纳米管与抗体结合的方式可能创新一种试纸。他给200位教授发了电子邮件,最终有一位教授为他提供了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的机会。
经过反复实验,安德拉成功了。他的试纸测试速度比当时市场上任何方法都快100倍,敏感性高400倍,而价格却是1/26000,准确率100%。
这是一个完整的发明过程,对不理想的现状提出“为什么”;然后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进行各种假设锁定研究方向;通过深入研究最终找到“怎样”做的方法,解决了最初的问题。
3步提出一个好问题,也可以在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灵活应用。
写在最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提问比指导答案更重要。”
这本书,就像一个开关,打开了读者的提问思维,并教人们如何提出好问题,让改变与创新成为可能。如同揭开了头上的套子,让人看见更多可能。
学会提出一个好问题,用提问改变工作与生活,也找到探索的目标。
如新关点创始人关苏哲所说“未来,属于提问,而非给予答案!”
从今天开始,每天提出一个好问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