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

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

作者: 光剑书架上的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3-17 02:26 被阅读0次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前95年,字长孺,西汉南阳郡杜衍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人。西汉大臣,杜延年的父亲。),祖父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出身京兆杜氏唐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年少优游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杜甫33岁)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此时李白44岁)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4年后的第二次相遇,此后的人生里,李杜二人就再也没见过了,只剩下梦里相遇,杜甫写了好几首梦李白的诗),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集有寻鲁城北范居士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为什么叫李十二?李白在自己的亲兄弟中虽然排行第二,但在同辈中却排行第十二,所以称为李十二。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

    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

    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

    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

    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

    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

    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

    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

    译文:秋色萧条,大雁远来,长天无云,日光悠悠。

    久客在外,心绪难平,动荡如东海波涛,难以平息。

    突然想起老范,他正隐居在城北的田园养身修性,烦他去。

    想去就去,不要犹豫,趁着兴头,走。

    走到城壕边就迷了路,在这荒山野地,连老马都不认识老路了。

    管他什么珍贵的翠云裘衣,让这些苍耳乱粘衣服。

    一进门老范就满地找牙,笑哈哈,挽住我的手臂问:你是谁?如此狼狈?

    用什么下酒?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来一盘霜梨开开胃!

    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

    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一连四五杯,酒酣高歌一首《猛虎词》。

    连续十天的大醉,过了千年也会记得,何时再来一回?

    风流倜傥之士命中注定要颠簸一生,一定要有幽默自嘲的性格才相得益彰。

    大醉以后就像晋朝的山公倒骑马——回家!主人以后再谢。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壮游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官定后戏赠(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755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大唐自此唐由盛而衰。

    参战方:

    唐帝国:唐朝中央军与藩镇军;兵力:150,000(安史之乱前期)唐朝280,000(安史之乱后期)

    安史叛军:唐朝河北三镇的军队。兵力:约200,000(战争前期)300,000(战争后期)

    主要指挥官:

    李泌郭子仪李光弼、刘晏、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颜真卿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

    结局:唐朝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战争原因: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而在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也在逐渐加深,最终到了不可缓和的地步。【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第二年,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国破家亡双泪暗,思念妻儿情更切——

    月夜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设立谏诤机构,付薪水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监察部门。唐武则天垂拱元年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697-763年,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市)人。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757年)九月,长安收复。

    (757年)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三吏”“三别”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新安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垂老别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译文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无家别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感慨万千,杜甫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在成都的时候,杜甫也去诸葛亮故居游览,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并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杜甫写下了《蜀相》诗篇。

    蜀相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余田园在东京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夔州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临终,在洞庭湖舟中,写下了这首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泪如雨下。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杜甫 〔唐代〕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杜甫,大历五年(770年)冬,于洞庭湖船上。)

    译文

    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且把它收起来,虞舜弹过的五弦也撤下去吧!

    我身患风疾已不再能演奏,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听到弹出变了调的琴声伤透了我半死的心。

    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船往汉阳每晚总停泊在东北的震方(指东方),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黄昏之中的参星(参星酉时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日入之时,现于西方;辰星卯时凌晨5点至7点日出之时出于东方。“参星”和“商星”,此出则彼没,两不相见。)。

    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

    遥望寒空,悲故乡不见;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

    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

    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濛濛的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

    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

    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

    这主要是想到一生流离道路,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

    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

    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

    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

    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

    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

    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

    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

    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

    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

    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

    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

    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

    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

    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

    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

    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

    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

    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

    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

    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

    客居使人畏惧,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

    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

    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

    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书魔剑仙,2021年3月17日 02:16, 于杭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xs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