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一篇写《十八春》的文章,说顾曼桢这种女人最后会活成悲剧,因她对感情要求太高,因她太天真单纯,一心只要对感情忠贞,所以最后爱情没了,钱也没了。不如学习石翠芝,爱情没抓住,至少抓住了沈世钧,享受着优裕安稳的生活。所以,还是要学习石翠芝。
但是可以这么简单吗?曼桢这样的女人难道不想要优裕安稳的生活吗?只是在她们的世界,优裕安稳的生活从来都不是靠手段争取来的,或者不是靠哪个男人给的。这样的独立精神,是由自尊而来,在她们心中这一点自尊在那些困难的时刻占据在精神的最高端,让她们不肯张口,咬牙独自支撑。所以,必然是困顿的结果,就算是闯过来,也是伤痕累累。
这样的人,无分性别,甚至与选择都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在第一时间,他们必然会听从内心最强烈的召唤,除此之外其他的声音不值一提。曼桢走的每一步都是听从她自己内心的召唤,自身的安危幸福从来不是她考虑的第一位。解读曼桢人生选择的人,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人生重大的选择放在眼前,自己的好自然放在了第一位,为了这个好,必然要算计得失,权衡利弊。然而这也并没有什么错,芸芸众生,谁又比谁高尚?想过的好,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没有人会排斥。所以像曼桢这一类人,旁人根本不能也无权去评判她的选择。
人生的领域广阔无比,狭窄至感情世界,广大至国家大义,生死利益之间,总有一类人会选择舍生取义。世上的路千条万条,总有一类人会选择那条艰难崎岖的路,为了什么?不过是已经深刻在灵魂中的那一点微光在闪烁,随不耀眼,但足以指引并照亮要走的路。这点微光,谓之精神之光。比如《三十而已》里顾佳接手茶厂发现被骗,最简单有效损失最小的方法就是申请破产关厂,而顾佳选择了为了深山里的人们继续投资把茶厂开下去。这无疑是一条更为艰难的路,因为承担更多责任而利益的获取却是未知数。有时候选择极为简单,关乎自身利益,非此即彼,大多数人是不会犹豫纠结的。而顾佳却陷入困境,她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儿,这道坎儿,就是已经深植于她内心的良知和善良。
翻来历史泛黄的书页,你会发现,那些精神上的先哲们留下的大多是艰难痛苦的心声。屈原发誓“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文天祥认为“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陆秀夫负帝投海,几乎成为中国人气节的句号。沉重吗?沉重,但历史能留下来的恰恰是那些沉重,因为这些沉重承载的正是人类之所以行进到今天的原因。
《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上校为查理辩护的那段一直是我最爱看的片段,比那段有名的探戈更吸引我:“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清楚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都清楚,但我从不走,因为太他妈难了。而查理,他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他选择了对的路,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充满原则,通往个性的路,让他继续他的行程,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他。”这就是人性中的微光,如果我们发现这些微光,是不是应该去保护它,让它有勇气有信心变得更光亮,更热烈,而不是让它在世俗的泥潭和聪明人的指指点点中失去本来就微弱的光芒,直至消沉到黑暗之中。
最近看了北岛的几本书,非常喜欢他文章的小序中的一段话:“我性格倔强,摸黑,在歧路,不见棺材不掉泪。其实路没有选择,心是罗盘,到处是重重迷雾,只能往前走。”
以此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