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文初稿 - 草稿 - 草稿

论文初稿 - 草稿 - 草稿

作者: 贺云上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20:57 被阅读61次

                              解决匈奴的最好贸易方法是朝贡

                                                                朱凯祺

                            (运城国际学校 初中部 二年级四班,山西 运城 )

    摘要:历史上中国历代王朝的边疆问题多数位于北地蒙古匈奴一代,“汉武帝虽多次击败匈奴,但并未将其组织结构打乱,匈奴势力仍然强大,而汉朝本身也被拖入到崩溃的边缘(汉武帝后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因此,匈奴最佳的解决办法是贸易。从贸易方面来讲,最佳贸易是像明朝那样把匈奴(即蒙古)纳入朝贡体系。

    关键词:贸易;关市;朝贡;匈奴(蒙古)

    历史上记载,从战国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匈奴就开始壮大并且屡次入侵中原。战国时期位于边境的秦国、赵国、燕国都相继修筑过长城,用于防范匈奴。一统天下的秦国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并没有解决匈奴。之后秦、汉一直与匈奴做斗争,军事伴随着外交,对匈奴可谓软硬兼施,多次实施羁縻政策。到了汉朝,汉武帝对匈奴连年征战,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匈奴在汉武帝时也经受了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势力减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乱,导致匈奴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壮大势力。隋唐宋时期中原像战国时期一样对付着匈奴的后裔蒙古,南北宋与蒙古的部落金辽盘旋,最终由蒙古人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

    明朝灭元,也成功的将蒙古纳入了朝贡体系,蒙古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出了臣服。明朝使用朝贡这种贸易方法解决了困扰汉民族多年的北地边疆问题,比起汉武帝的武力进攻,贸易更加有效的解决了匈奴(即蒙古),朝贡贸易满足了匈奴的欲望。

    在汉朝,也曾开放了关市。关市也是贸易的一种,但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关市贸易只满足了匈奴的需求,这不足以使匈奴做出臣服。北地边疆问题继续困扰着汉朝统治者。

    一、汉代北边的“关市”

    有明确资料可以说明,汉代北部边疆的“关市”自汉文帝时代就已经开始发挥活跃的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往来的作用。汉文帝时代,汉与匈奴曾经历紧张的军属对峙时期。随后在汉景帝时期发生变化。“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吴楚反,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这是《史记》中最早记载有关汉与匈奴“互通关市”的记录。从“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可知,以前汉朝是与匈奴有过关市贸易的。

    西汉时﹐对匈奴﹑南越都设有关市﹐前者又称“胡市”。对匈奴的贸易系以内地的缯絮﹑金﹑钱﹑米﹑蘗酒等交换匈奴的马匹皮毛。关市由政府严格控制﹐定期定时开放﹐商人需持政府颁发的符传之类的许可证按规定品种数量进行交易。严禁从事违禁品的买卖﹐也不许输入禁物﹐违者罪重至死。擅自出边关走私的要处死。

    关市的开闭与限制往往取决于汉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常影响到双方关系。汉初直至武帝初年﹐为缓和匈奴的侵扰﹐亦屡通关市﹐以满足匈奴的需要﹐但仍禁止对匈奴输出铁﹑铁器和兵器。 新莽统治时﹐窦融据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通货羌胡﹐一日合市多至四次。

    东汉时﹐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陆路贸易仍相当发达。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北匈奴的贵族一次就驱牛马万余头﹐来武威和汉贾客交易﹐受到郡县的款待和东汉政府的优厚馈赠。东汉政府还曾长期在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开胡市与鲜卑﹑乌桓交易。西域方面﹐也出现“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盛况。 以后历代王朝﹐在边境平安无战事时﹐都在边关设市﹐与周边少数民族从事贸易﹐互通有无。关市有时亦称为“边市”或“马市”。

    通过关市,匈奴从汉族地区换得了不少物品和金属器具,特别是铜。后来关市在后元六年因匈奴大举侵扰而再次中断。至景帝元年恢复又重新开放。通过关市以先进的农耕经济物质文明、征服匈奴人心的策略,因为使用非战争的手段,可谓是汉文帝时代边政的创举。但是给匈奴人越多的东西,他们的欲望就越大,就越想一窥中原风采。

    公元前 129 年,匈奴进入北方的上谷,杀害了许多军民,导致李广、公孙敖等名将战败返京,这促使汉武帝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之后,其思想发生了更大的转化,他已不是怀疑和亲政策,而是转向了彻底征伐的“图制匈奴”。为此,汉武帝颁布了诏书,诏书中说:北方匈奴无情无义,已经很久了,现在匈奴不断侵扰我汉朝边境,我欲派遣将领对其实施征伐,使我汉朝受到杀害的军民的耻辱得到洗刷。自此之后,汉武帝开始逐步准备了“图制匈奴”的军事行动,汉朝逐步强大起来的国家实力、军事实力为其“图制匈奴”提供了基础条件。

    匈奴不满于关市的平等贸易。尽管匈奴在贸易中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与汉朝共享AA制的利益,匈奴的欲望还是难以用适量的物质来解决。

    随后,汉武帝的大半辈子都在征伐匈奴。匈奴再也不敢患汉朝边疆。公元前 107 年,汉武帝觉得匈奴已经比较弱势,让匈奴臣服于汉朝的时机已经成熟,汉武帝便先后派出使者王乌、杨信出使匈奴,劝诫匈奴单于让其太子在汉朝作为人质,以使匈奴和汉朝和亲。之后,汉武帝借机年少的单于即位的时机,派出使者离间匈奴,使匈奴的力量受到了严重损伤,后来终于使匈奴安静下来。

    在过程中,汉武帝的连年征战导致汉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匈奴因为天灾与汉武帝的军事打击也开始衰弱。但是由于后期中原百年乱世,导致匈奴再次强大。

    二、明朝朝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历史

    朝贡,又称进贡。指一方将金银财宝给予给另一方,表示结盟与臣服。朝贡方与被朝贡方结为君臣。中华朝贡体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拓。

    对于朝贡体系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朝贡是一种贸易方式,是中原王朝与边地诸国跨国的进贡与回赐关系,对于向来自恃高人一等的中原王朝来说,朝贡就是臣服与自己的国家按期向自己上交类似于保护费的东西。但朝贡体系更多的是不平等的回赐关系。

    明蒙朝贡体制是明代朝贡体制的一部分, 是明朝统治者在其制度文化上的一项创造, 亦是统治者建立的明蒙交往秩序。 太祖时期明蒙双方已有朝贡往来, 成祖时正式建立了明蒙朝贡体制。此后, 明蒙交往就一直运行于这种框架内, 并得到了长足发展。

    明蒙朝贡体制既表明了明廷与蒙古之间的关系, 也反映了明对于蒙古地区的抚治态度。虽然蒙古贵族对内并未完全承认明廷的统治, 但其接受明廷册封、定期向明廷求贡、按朝廷制定的制度来朝等表现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了对明廷的认可。 诚然, 朝贡体制可以看做是蒙古与明廷双方的妥协, 但蒙古对明的臣服却是双方能够建立朝贡关系的必要前提。

    从整个明蒙朝贡体制的发展状况来看, 正统十四年之前的明蒙朝贡交往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蒙古使团人数较前代有大幅度上升, 正统初年人数少有上千, 而九年以后多在两千左右, 正统九年十月为 1867人、十年九月 1900人、十二年正月 1165人、十二年十一月 2472人, 十四年正月 1799人;贡品数量也急剧增加, 正统十年献兽皮 146200张, 十一年献马 4372匹。

    蒙古贡品增加主要是因为明朝对外来使者“薄来厚往”的政策和“封官”的待遇,一路上对蒙古使者的好吃好喝的对待以及官位使得更多的蒙古使团对汉朝倾心向往。日后又有“土木盟之变”,但是明蒙朝贡只发生了这一次冲突,日后明蒙朝贡体制的运行并未受到土木之变的影响, 这体现了明蒙双方对于朝贡的需要, 其对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何消除边患, 稳定自身统治, 是民族政策中的关键。 朝贡体制是其民族政策中怀柔和羁縻的体现, 通过对蒙古贵族及官吏的封爵、赏赐以及朝贡贸易, 使其获利并感恩戴德, 以此来减少边衅, 维持边境稳定。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66名大臣战死,英宗被俘。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率军在北京城下击败也先。

    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从英宗被俘后蒙古的态度可知, 第一, 也先发动土木之变并不是想要恢复元朝统治, 挟持英宗, 也只求要挟财物。第二, 通过明蒙朝贡体制的长期运行, 蒙古各部已经认同了明廷的统治和文化, 并且十分依赖于朝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在蒙古滞留期间, 英宗一直受到了蒙古各首领给予的上等待遇。 英宗回京前, 也先送其出帐, 甚为恭敬, 他对使者说, “我人臣也, 可与天子抗礼哉?”

    北京保卫战后, 英宗逐渐失去要挟的价值,蒙古各部害怕失去与明廷通贡的好处, 立刻要求向明廷讲和。 最先向明提出通贡请求的是脱脱不花。早在也先计划与明作战时, 脱脱不花等首领就表示反对, 只是畏于也先的势力勉强跟随。 北京保卫战时, 听闻也先兵败的消息, 脱脱不花等还未入关便即刻返回。他们希望尽快与明廷谈判, 把英宗“差好人送去, 复在宝位上坐着”

    因为蒙古王朝与当地百姓都依赖于与明朝的朝贡关系,所以于景泰元年遣英宗回銮。

    结论:历史上中国历代王朝的边疆问题多数位于北地蒙古匈奴一代,“汉武帝虽多次击败匈奴,但并未将其组织结构打乱,匈奴势力仍然强大,而汉朝本身也被拖入到崩溃的边缘(汉武帝后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因此,匈奴最佳的解决办法是贸易。从贸易方面来讲,最佳贸易是像明朝那样把匈奴(即蒙古)纳入朝贡体系。

    关市是双方平等关系贸易,但是对于匈奴来说,平等贸易所得甚少,自己还要付出等价。但朝贡体系是被朝贡方向朝贡方赠予多出贡品十倍的物品的方式,虽然是不平等的交易,但是对于蒙古来说是盈利的。朝贡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蒙古的欲望,而蒙古也可以放低身份获得中原王朝赐予的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文初稿 - 草稿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yu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