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这两个字,仿佛就是每一位家长心里最大的一道坎,有了孩子之后,孩子未来在哪儿上学?上什么学校?这两个问题就一直阴魂不散,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孩子离开大学。而为了帮助孩子升学,家长们寻找的最多的办法,就是校外的学习以及考试。小升初如果能选个好学校,能上好高中的概率就大,上了之名高中,高考成绩更高的概率就大,于是乎在高考之前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然后考试,拿证书拿名次。这样的思路在现行的升学考试体制下,是不可能被根除的,总会有人抱着有比没有好的心理去让孩子学各种东西。我也不是说高考这个方式不行,或者是说学的东西多有什么问题,而是有些一些逻辑上的东西确实需要拿出来说一说。
为了升学而设立的外部考试与考级,最早与我相关的,应该就是奥数了,2005年的时候,班主任要求全班都报名奥数,当时只有我一直没报名,直到班主任给我妈打电话,说就剩我没报名的时候,我妈才勉强给我报了名,至于在那个班里学了什么,最后学完干了什么,早就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一直认为奥数就是一些特殊的计算方式的训练,不是什么特别有用的东西。
奥数这个科目一直是家长们的一项“附加任务”,在孩子的课余时间里,找到一个补习奥数的机构把孩子送过去。小学生拿到了奥数比赛的名字后,据说当时会直接保送进某些知名的中学,于是乎为了一个名次,为了奥数掀起的培训浪潮可谓非常的凶猛,国家从1998年就希望叫停奥数培训与升学挂钩,但奈何此类培训班力量强大,影响了社会认知力,导致报班家长越来越多。
2012年,国家坚决的将奥数与小升初分离开,在2012年10月31日之后,奥数培训与小升初的升学再无关系。2019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今年将完善义务教育入学,取消特长生招生,全部名额用于派位。家长们常选择的择校方式正在被国家逐步的取缔。
最近这两年,随着人工智能和素质教育两大板块的发展和推广,家长们的眼光开始从小升初,初升高的方向,更多的转向了大学,既然大学之前都不怎么好继续择校了,那不如就在这段时间,继续积累一些“资本”,让孩子继续拿更多的证书和奖项,这样也许就能在考大学的时候,满足一些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要求。为了升学而培训考试的链条,也变得更为虚化,像是一个若隐若现的东西,不再像当年的奥数那样那么直接了。
在机构工作的这几年,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比赛我也参与过不少,有作为工作人员的,也有作为主办方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机构,推广哪些比赛和考试,迎合的都是家长们希望让孩子的“简历”更加丰富的需求。我接触过的50%左右的家长,来咨询的前5个问题里,一定会包含一个“这个课程有没有考试之类的活动?”,剩下的部分家长,会在孩子开始学习两三个月后,咨询考试相关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奇怪的逻辑链,家长们曾经对于依靠外部的名次升学,在国家已经多次明令禁止外部机构宣传与升学挂钩的考试之后,家长们依旧不甘心,把相同的需求寄希望于素质类的教育上;素质类教育的机构则在常规授课的同时,变相的给家长暗示,参与某某考试可能会对未来孩子升学有所帮助,即满足了家长被遏制的需求,又创造了一波小的焦虑。不管是家长还是机构,好像都已经开始慢慢的把学习这件事儿给异化了。
形成了一个“国家拼命堵,家长着急考,机构偷着教”的状态。
教育部:“学习要回归本质,不要让考试遮蔽了孩子的双眼”
家长:“这怎么行啊,升不到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学历,没有好学历就没有好工作,没有……怎么办怎么办啊”
机构:“我们没胆子搞升学培训,但借可能可以帮助升学的名义敛财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说真的,送孩子到外面的机构,究竟是为了什么?外面的这些课程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以兴趣班统称的,明明是个兴趣,现在有些却变相搞成了必修课。现在不少机构教着编程的课程,然后给家长最后推的全都是某某学会的考级和考试,那孩子学完了,考完了,这些东西是不是基本上也就不用了?在机构里也没有教过孩子能在哪个领域进行应用,这岂不是和我们曾经诟病的应试模式很相像?学完了最后又还给老师,学生拿到了等级证书,拿到了考试名次,但最后对自己学的代码能做什么一无所知。虽然身处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在被大力的推广,但这么学下去,依然还是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
孩子可能会沉浸在scratch或者python的某些游戏的快乐中,但在之后,学依然不能致用,考试考完了,考级考完了,那么学习也许也就终止了。编程课程,艺术课程,体能课程,学习这些科目,目的应该为了方便了解网络世界,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强身健体而服务;而不是所有科目最后都为了同一个应试目标,为了一个被政策打压了不知道多少次的目标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