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当父母与孩子就某件事情出现异议时,双方的焦点,往往从问题,转移到谁对谁错、该听谁的。
“解决问题”,转变成了“权力之争”。
当父母运用权威,迫使孩子去做某事时,虽然“赢了”孩子,同时也亲手剥夺了孩子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自律和发展自我责任感的机会。更是斩断了和孩子的亲密链接,孩子逐渐变得不愿和你交流。
父母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主张自己的权威,和孩子陷入对立面。
除了迫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行事,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父母需要提醒自己,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符合有效管教的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当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营造出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氛围。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不是正确。
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
4. 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 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比如,
孩子中午在家里拍皮球,玩得正高兴,爸爸担心影响楼下邻居休息。
平常的爸爸会怎么做?先制止,再讲道理。
孩子会听吗?可能会听,但心里可能有些难受。有些孩子可能会忍不住再拍,那必定招来责骂。
正面管教的爸爸,会尝试按照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宝贝,看你玩得这么投入,都快笑出声了。这个游戏挺好玩吧。”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没人陪你玩,一个人不好玩,挺无聊。幸好找到了这个皮球。你能想办法找到自己的乐趣,真的是件很棒的事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看你玩得这么开心,爸爸也很高兴。同时,我也比较担心,会不会吵到楼下的邻居午休?会不会遭到邻居的投诉?”
4、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越。
“我们想想,有什么方式 ,可以玩得开心,又不会影响打扰到邻居?”
赢得合作的方法,并不能保证总是有效。
但它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理解,没有斩断了和孩子的亲密链接。并且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听从父母,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感知力和技能。
又有什么办法,能保证百分百有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