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述“二防”竟。以下述“二发”即发菩提心、发大愿。
发菩提心是整个学佛修行的基础,是共心共愿,但发大愿,主要是别愿即发愿者个体的大愿,是针对自己的个性、因缘、愿力而发的大愿。十方虚空有无量的佛菩萨,每一位佛菩萨在因地的大愿不一样。大愿属于菩提心,菩提心的范围更广泛,而发大愿更具体,更有个性和特色。下面细说之。
发菩提心。《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养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菩提心是什么?弥勒菩萨于此以比喻的形式来说明,菩提心如种子,如良田,如大地,如净水,如大风,如盛火。对应着佛法、白净法、世间、烦恼、无处不在的境界、各种纠结矛盾的见解。
这几个方面是人类生活所无法离开的。就说“烦恼垢”和“诸见”这两条,烦恼本身如同污垢,能污染心灵,容易覆盖心灵的本体光明和智慧的显现,所以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清除了烦恼的污垢,本性的光明才会自然显现。贪嗔痴慢疑是烦恼的污垢,是非、矛盾、情绪也是烦恼的污垢。
“诸见”,指各种各样的见解。佛陀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各有各的见解即见地,但“正见地”只有佛陀所说最究竟最圆满。我们的生活里,关于同一件事情,经常有各种相互矛盾的见地,比如吃素与吃荤,一些人力主吃素,说吃素如何好;一些人又从营养学角度说明吃素的不好,营养匮乏,容易得胆结石;再如“老年瘦”和“老年胖”的问题,一些人坚信“人生难得老来瘦”,主张老人瘦一点好,不得“三高”病。
而一些科学家认为老年人瘦了不好,老人胖一点有助于健康长寿,还有助于抵抗疾病。这些都是见地的纠结和矛盾,人类各个民族的很多观念是矛盾的,但都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所坚持的才是真理,世界各大宗教也如此。
谈到“见”地问题,扩大而言,包括了人类的思想、宗教、科学的各种观念,这都是思想文化问题。由此可见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涉及的内容的广泛性。
《华严经·离世间品》里说:“亡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没有菩提心而修善业,往往会因为私心、欲望而变成生死轮回的因素。那么,何为菩提心?于生死中为求佛菩提而发心。何为佛菩提?佛所具有的一切圆满的智慧、神通、德相的统一之果。古代的祖师们修学佛法,都以发菩提心为本位。
发菩提心是所有学佛者的共愿。如佛门通行的四弘四愿,《心地观经·劝庄严功德品》云:“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主持三宝,经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这四大愿望是一切菩萨一切佛弟子的共愿。即便你未发自己的别愿,也要发这四大共愿,这种愿力会引导吾等,生生世世,求解脱道。一些修道学佛者不知道如何发自己的大愿,因为觉察力不够,也不能自知自明,看不到自己的“生缘”,也不明“心造因缘”之理,故而不会现在心造此生、来生的因缘,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发愿。
遇见这样的道友,我都会请他们每天在静坐中发“四弘誓愿”,自然与佛菩萨的心愿相应,与道相应。这是个因,长久发愿,必然会在因缘成熟时成就自己的大愿。
发自性大愿。这里指的是发自己的菩提心菩提愿以成就自己此生或者来生未来生的大愿和生缘。明末高僧藕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发愿本身就是无上道。藕益大师这句话非常重要,是发愿的究竟之论。
每一位佛菩萨都自己的大愿,比如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再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来以十二大愿,成就了东方琉璃光世界(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学佛者最熟悉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既是普贤菩萨的大愿,也可以看成是每一个佛弟子的共愿。清代高僧省庵法师著有《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影响极其大。再如当代大德南怀瑾先生发过大愿,愿尽此生弘扬中华文化;虚云和尚的弟子宣化上人发过十八大愿,这些十八大愿是上人自己的愿,在佛教界流传甚广,恭录于下,希望学佛者参考之。
“稽首十方佛,及与三藏法、过去现在贤圣僧,惟愿垂作证,弟子度轮,释安慈,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萨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二、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缘觉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三、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声闻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四、愿三界诸天人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五、愿十方世界一切人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六、愿天、人、一切阿修罗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七、愿一切畜生界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八、愿一切饿鬼界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九、愿一切地狱界等,若有一未成佛,或地狱不空时,我誓不取正觉;
十、愿凡是三界诸天、仙、人、阿修罗、飞、潜、动、植、灵界龙畜、鬼神等众,曾经皈依我者,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十一、愿将我所应享受一切福乐,悉皆回向,普施法界众生;十二、愿将法界众生所有一切苦难,悉皆与我一人代受;
十三、愿分灵无数,普入一切不信佛法众生心,令其改恶向善,悔过自新,皈依三宝,究竟作佛;十四、愿一切众生,见我面,乃至闻我名,悉发菩提心,速得成佛道;十五、愿恪遵佛制,实行日中一食;十六、愿觉诸有情,普摄群机;十七、愿此生即得五眼六通,飞行自在;十八、愿一切求愿,必获满足。
结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宣化上人前面的十八愿是自己的别愿,最后的“结云”是四弘誓愿,所有的别愿都归摄到了四弘誓愿之共愿。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要;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亡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大师在这里强调了发菩提心对于学佛、修道、成就的重要性,大师的话又归到了《华严经》。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赞叹说:“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由此可知,普贤大愿,也是一切菩萨的共愿。但因为是普贤菩萨所发大愿,故而,我把这十大愿放在别愿里方便讲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十大愿望,对于一个有师承的佛弟子,也应该如此对自己的上师、根本师、恩师,将恩师作佛想。对佛菩萨、恩师要:礼敬、称赞、供养、请说法、劝住世、常随学、常随喜;对于自己,要做到:忏悔业障。对于众生,要做到:恒顺、回向、随喜。这十大愿从诸佛、发愿人、众生三个方面都有教诲,但归根到底,都是发愿人的修行“十目”即修行的十个方向或者范围。
这十大愿修持成就了,都是自己要踏实做到的。这十大愿并不好修学。
礼敬恩师、赞叹恩师,不管恩师显现何种形象,都会尊敬,赞叹。一些前辈高僧、前辈大居士,晚年会有病缘,身体衰弱,或者恩师因为疾病、衰老,不像以前那样看起来“像有道的人”,一些人就会退失对恩师的信心,也会亡失当年恩师对自己教化的恩惠。
这样的人,看到恩师卧床,甚至大小便都需要人伺候,就会丧失对恩师的礼敬心。此心此行,就没有做到礼敬与赞叹。前人感叹:“侍者眼中无圣人”。侍者容易看到圣人的常人的一面,圣人也会打嗝,圣人也要吃喝拉撒睡。
如果不是悟道的侍者,往往会盯着圣人“常道”的一面,忽视他“非常道”的一面所证的圣果,会生出轻慢心。一些老师身边的人会犯这样的毛病。看到老师生病了,老师遇见违缘了,老师遇见业障了,就怀疑老师的修行境界。
此等人,对真正的老师是“狐疑不信”的,虽然追随老师,但信根不坚固,并不会真正受益。即便是佛陀,也会遇见生病、违缘和业障,佛经里写得很清楚。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并不是看一个上师、老师的根本成就,而把注意点盯在神异或者其他的自以为的“不如意”的地方看老师,就像某些“追随”南怀瑾先生而经常出现在他身边的人,不仅没有受益,还传出了很多是非与谣言,他们看不到南先生一生的伟大发心、伟大功业与果地的伟大成就。
他们看不到南先生的那些文章是他的法身慧命,看不到南先生的那些事功是他修行的愿力和证量的体现。一些人虽未“追随”在南先生身边,甚至连南先生都没见过,但他们是南先生精神的真正追随者,以南先生的愿力为愿力,以南先生的精神为精神,以南先生的人格为人格,以南先生的事业为事业。社会上有很多人就是受到南先生著作的感召而来诚心发扬中华文化的。他们的行为,是对南先生的真正的礼敬和赞叹。
供养恩师,更难做到,很多人对老师只是不断地索取,想当然地想要恩师为自己付出,自己从不愿意为恩师付出。很多人不仅懒得思维经意,更懒得修持老师所传的法门,一切指望老师,遇见困难,就求老师帮助、解决。
一旦有利益,就想从老师这里牟利。这样的“弟子”,在生活里还少见吗?能为老师分忧解愁,即是供养;能为老师担当大愿,能协助老师弘道,也是供养。不要以为供养上师、供养恩师就是给一些钱财。非也,供养钱财只是供养中的一部分,真正的供养恩师,就是恭敬恩师,然后按照恩师的教诲去做人,去做事,去修持,去证道。这是真供养。
为老师辛苦做事,无怨无悔,做事,是“身供养”;为老师提供资金来弘道,是“财供养”;为老师提供各种方便而成就老师,是“缘供养”,一些人的人际关系非常广,就好比子贡之于孔子一样;而将老师看作佛菩萨的化身而踏实、认真地去修持老师所传的法门,真修实证,以期证果,就是“心供养”。
老师传法的目的,一是普及佛道之理以劝善化世而净化世风、净化人心;二是寻找一些道器以培养之,成就之,以担当道脉,所谓“荷担如来家业”者也。这些“供养”的名目,只是随缘而说,以显示生活中各种供养的侧重点,真正的供养,这四方面是合为一体的。
忏悔业障,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造罪业,由于不能觉察故,造罪而不知,更不知道该如何忏悔。真修行人,心心念念,只要动了邪念,都要忏悔,更不用说做了错事,犯了罪业。真信因果就要忏悔。
随喜,也是很难的事情,别人在说法,在做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们,别人在努力行道,努力布施,努力于善道,努力于六度万行,我们就应该赞叹随喜,而不能去质疑,去诋毁,去造谣,去阻碍。
修行人的随喜心很难。我发心在网络上讲国学,写博文,每天辛苦耕耘,探索佛道文化的精髓,探索儒释道、中医、古典文学的精髓,一些博友随喜我,支持我,一些博友不仅不随喜,谩骂者有之,诅咒者有之。
随喜心也就是儒家讲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自己虽然没有参与那些善行,但心里是向善向道的,一样有功德。
请恩师说法,也很难。前辈老师,往往是不提问就不轻易讲道。真正做学生,要善于问法,善于提问,这样,彼此增益。恩师因说法而增益功德,弟子因闻法而增益修为。很多人心高气傲,不愿意向前辈们问法,有的人因为自卑,不敢向老师提问。这都是不好的。
真学佛,一定要多提问,多请益,问一些于修学有关的问题,但不要瞎扯谈。一些人喜欢扯谈,不仅荒芜自己的生命,也浪费恩师的时间。
请恩师住世,要发愿祈请明师多住世,则自己和众生会有更多闻法悟道的机会。要从心底祝愿恩师为说法度众故,延长寿命。
一些人的做法恰恰相反,比如,2012年,当95岁的南怀瑾大师在疾病中时,一些人默默祈祷大师住世,而一些人在网络上起哄,议论南先生,造谣,嘲笑,贬低南先生,也否定南先生的功行,这些人中,一些是虚妄的年轻人,阅世不深,少年轻狂,情有可原。
南先生五六十年说法讲经、发扬圣贤文化、中华文化。有数十本传世著作济世利人,有太湖大学堂造福当代与后代。有那些无数的公益事业以推动中国的学术、教育、科技的发展。南先生以“舌舍利”相以证明自己一生说法讲经,于诸佛“第一义”没有动摇。遥想当年鸠摩罗什临终前发愿,若他说法无误,翻译经典无误,则以“舌舍利”为证。鸠摩罗什大师果然留下了“舌舍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圆照法师临圆寂前对弟子说:“为了证实我说的‘金刚心法’真实不虚,我把心留给你们。”结果,圆照法师的身体火化后,留下了“心舍利”,心脏烧不化。发心请得道的前辈住世,很难,能发心祈请前辈得道高人多住世几年,这也是菩提心啊。
常随得道前辈学习,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些人自称是某某大师的学生,其实只是虚名,挂名。我很感叹,追随一个上师、真师很不容易。像南先生的其他学生如刘雨虹、李传洪,都是数十年追随南师,这也是“常随师学”的道理。佛是天人之师,人间也有很多明师,需要我们发心长期追随问道。
恒顺众生,很难。现代人太自我,什么事情,以自己的思想、利益为主,要别人顺着自己,而不是自己顺着他人。恒顺众生的道理,借用老子《道德经》里的道理,就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当然就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将“百姓”扩展为“众生”,则是“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
这便是恒顺众生的道理。很多老师也有问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一些弟子也如此,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说到恒顺众生,我要提一提妙叶菩萨的“十不求愿”,这十大愿也是南怀瑾先生所推重的:念身不求无病、处世不求无难、究心不求无碍、立行不求无魔、谋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于人不求顺适、施德不求望报、见利不求沾分、被抑不求申明。
能把这十条融化到自己的修行里去了,就会比较容易做到“恒顺众生”。这样,所以的障碍,皆成妙境。
回向需要发心和境界,回向是把自己修行和做好事的功德都布施给所有众生,不问冤亲。这是何等的大心。现代人喜欢别人把功德回向给自己,自己且不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人。一些人还“贪天功为己有,窃他著为己作”,哪里会有回向精神?佛经里常见的那首回向偈,非常重要,修持者可以经常诵持: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人各习礼让。
一切助印者,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这里的“一切助印者,辗转流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为:“一切助缘者,弘法利生者”。原偈子里的那两句是针对印经书和流通经书而言,适合写在书的后面,我改成了这两句,适合用于修法,修持,“一切助缘者”,是感恩帮助过自己的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因制造违缘、逆缘而帮助了自己的人;“弘法利生者”,指所以那些为弘道而努力的人,上至佛菩萨,下到普通的学佛者。
回向有两种相:一者是往相,即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往”诸佛净土;二者还相,发愿自己修成圣道之后能乘愿再来,“还”到世间,教化众生,共向佛道。
这是所有学佛者的共愿: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自己成道后乘愿再来,弘法利生。前者是回向,或者虽云回向,更是大愿。回向本身也是大愿。回向是修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本文的《后记》里还会谈回向的问题。
我结合生活里的道理论述十大愿与现实的修证之理,就可以把普贤十大愿还原到生活里,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普贤菩萨十大愿力的真实理解,还原、观照到自己的生活里、修证里,而不是仅仅背诵一下经典就完事了(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真学佛修行,一定要把佛讲的道理,观照到自己的人生里,将佛讲的法门,修持到自己的身心里。这便是我要告诉诸君关于“学佛”的第一要义。这也是我二十余年学佛的心得。
省庵法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对发愿,有正、邪、偏、圆、大、小、真、伪之别。这八个字并不难理解,希望真学佛者发正愿、发大愿、发真心愿、发圆满愿。
(待续,连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