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探讨了面对问题,特别是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很多书,特别是心理学的书,都有这样一个观点:你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和你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基于这样的理论,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但这句话,过于关注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了人的成长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自怨自艾。
曾经,我也深受其害,陷于父母从小不够关心我、总是吵架、家庭气氛冷漠等问题中,认为我现在的没有安全感、部分挫折问题都是他们造成的。当时把问题这样归因于原生家庭,一瞬间给自己失败状态找到了一个借口,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对原生家庭的埋怨之中。
后来,慢慢就发现,原生家庭为我们自己的懒惰背了锅,自己懒得采取行动去改变,只是埋怨。所谓的归因不过是为自己找借口,找一个自己走不出失败、处于低迷状态的借口;借着这个借口不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去思考走出困局的方法,在之后继续延续失败低迷的状态。原生家庭,为我们逃避责任背了锅。
其实,正确做法应该是调整自己,避免沉迷,积极创造,用现在改变未来。《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就是秉持这样的观点:你下一刻的存在就是由你此刻的存在创造出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萨特在巴黎演讲的时候,被学生问到很多关于人生困境的问题,萨特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去创造,这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核心,叫作“存在先于本质”。
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在我看来“本质”是认为自己是某一类具有消极品质的人,“存在”指当下你的行为。即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设置限制性信念,认定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不过度追究当下某一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应该放在现在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和行为,改变当下的困境。
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那么不要关注父母没有让你去学演讲特长、家人普遍内向等原因,自己可以通过视频、书籍、练习等学会如何高效沟通。即自己用此刻的存在创造出下一刻的存在,去创造,才能摆脱现在。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特点之一是看问题比较客观。比如大部分人认为痛苦和幸福只能是单一存在的,痛苦时难以感受到幸福,难以并存。但在存在心理学的观点里,我们要学会寻找这些痛苦本身的积极感受,试图把痛苦和快乐整合到一起。痛苦和快乐本身就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转化。
一个学渣如果想成为一个学霸,如果一直埋怨父母没有好好教育,没有帮助自己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他怎么能成为一个学霸?学渣意识到自己是个学渣,不追究自己以往为什么成为学渣,而是寻找如何成为学霸,用自己当下的行为创造成为学霸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学渣必然经历过如坐针灸的痛苦时分,也经历过面对难题抓耳挠腮的时刻,这些时刻算不上美妙,甚至有些痛苦焦虑,但成长过程中痛苦是必然存在的,一旦学渣走过这个阶段,就能体验学霸才能享受到的成就感、幸福感、专注带来的“心流”体验。此刻,虽然身体经历了痛苦,但心理是愉悦的。
其实,人生断断续续,会有很多困境难题,面对自己此刻的不顺,多想想好的对立面,不过分追究原因的产生,转变思维,寻找达到好的对立面的方法和途径,持续行动,去努力,原本遥远的事情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