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华杉讲
“乱”,是悖乱、叛乱,或者乱伦之事。这叫“语治不语乱”,只讲正面教材,不讲反面教材,怕学生跟着学坏。
正解
这是我对读资治通鉴有抵触心理的缘故之一,历史有刺目的光明,也有无尽的黑暗,上线再高还可瞻仰,下线底到无法想象。不是会学习,而是污耳目心智。
华杉讲
前面怪、力、乱,三条,“怪”是荒诞不经,骇人听闻,惑人心志;“力”是倚强凌弱,以众暴寡,血气之勇,不顾义理;“乱”是以下叛上,人伦大变;都是不合理,不合义之事,所以孔子不谈。
最后一条,是“语人不语神”,只讲人事,不讲神话。
前面孔子不是说吗:“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和典籍,勤奋学习而得罢了。”他不会像摩西那样,说十诫是神在西奈山上亲自传给他的。孔子不讲神。
孔子对自己的思想来源,说得很清楚,不是神授的,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梦见周公。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尧帝、舜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再到孔子,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不信神,甚至是不许信神的思想,实际上早于尧舜,而是要追溯到黄帝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zhuān xū)建立的一个政治传统,打了一场政治战役,叫“绝天地通”。
正解
国之大事,在祭在戎。圣人何以宣仁、何以设教、何以崇孝?在其功德而不在神位!
不仁不孝,何以言祭?若祭功德圣行,又何言怪力乱神!世人所祭,乃世事所需。其指向不在过去,而是在现在和将来。
讲人话不讲神话,干人事不干神事。
为什么人们对空话套话大话反感呢?因为这些话是另类的“神话”,都是为了维护权和利的假话,不是实话,不是真话。
要实事求是,既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糙糙尔!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糙糙尔!
好一个“有余不敢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