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成为爆款的背后,源自应用“文化吸引子”概念
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朋友圈里的爆款文章,它们的内涵毫不深刻,只是把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嵌入到一些基本模式中——比如“非黑即白”的某种认知。这些文章没有改变读者什么,反倒是加强了读者的既有观点。读者已有的认知框架就是“文化吸引子”,此时的“传播”与其说是在进行“宣传”,倒不如说是在寻求与已有文化吸引子的匹配——换句话说,就是去寻求和迎合公众的认同。
你不想被消费,就要学会调用元认知,跳出游戏玩游戏。
与“文化吸引子”类似的概念,还有“元故事”、“故事核”。他们除了是特定社群的文化符号,比如孔子;甚至还可以是跨文化的,很多热播的好莱坞大片,也是暗合了这些模型。
这类跨文化的“文化吸引子”或“故事核”包括:
1、屌丝逆袭(个人成长)
满足人突破局限,成长的欲望。
创作一个光脚秦军与重甲魏军的故事。这类模式在创业者自传中常见。
规矩由谁定,就可能对谁更有利。
在一个垂直的金字塔式(中心化)组织机构中,个人拥有的特殊能力很可能不但不被鼓励发展,还可能被视为威胁而遭到压制。
当一个人走上神坛,就会压制无数人的发展。而在神坛光环笼罩下的人,如果要发展,就要走出神的阴影。
常见的故事题材包括 创业者的故事、高管破局、电力工人的故事;在华人圈受追捧的星爷电影,很大原因是他几乎以自传的方式,讲出了华人圈的普遍故事。而在西方,则是奥德修斯的故事。
洋码头、贝、友盟、YY创始人(关注项目)
做消费者(领导),总是比生产者(员工)更容易。
2、灾难
满足人的旁观灾难,幸灾乐祸心态。比如各种灾难片,恐怖片。而有灾难或者危机,则为个人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
常见的标题用语包括比如梦碎。。。血流成河。。。。事件性保供电。。。战争中的战败国,战争创伤,但战胜国,依然也有创伤,比如在阿富汗战争中复员的美军。越战中的大陆伤兵,生活中的种种窘迫。
而战争涉及的非黑即白两分法,也符合人的故事认知框架。
五军之战,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翻版,有对抗性,悬念。
3、两性话题 泛色情故事,打“性禁忌”的擦边球,比如男人与女人的点位说事。
比如忠贞与背叛;
这类题材,即使在名著中,也会作为某些话题的切入点。
4、家庭冲突
比如精神分析、东方的梁祝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莉叶
内容。。。。。。。持续更新中
参考文献:《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 解读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1345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