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时间与现代物理的时间轴概念不同
古典的时间是对一个过程序列的描述,而现代物理的时间是虚长度。
天的来历
拟合数学方法从有数学概念开始就有了。
结绳记事,虽说有数量意义,但还不能做为数学。直到当甲骨文的一,开始有数字意义,数学实际已经开始产生了。至河图、洛书,加法已经被玩到极限了。
最早的拟合数学方法使用,也是最成功的拟合数学方法使用的概念是时间。这种成功一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直到相对论出来,时间这个拟合方法才显露出“技术”问题。这也是经典拟合数学或者说过去的、古代的的拟合数学与现代拟合数学的分界线。
相对论做为普及教育的一个大门槛,虽然产生已经接近百年,但并不是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
当古人用一种数学方法,解读一个变化的过程的时候,时间概念就产生了。太阳崇拜,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时间这种数学拟合方法认识的开始。时间太奇妙了,一个“天”的概念,居然能解读太阳的规律。而太阳居然跟“年”有关。这是古人最早的两个时间概念,天、年。之后,拆分、扩大,就有了其他时间概念。
月亮崇拜,导致对月亮的观察研究,这样又有了月的概念。年、月,最后都被天这个单位统一了。
“天”到底多长时间呢?
“天”实际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基准量。春夏秋冬,天的长度并不同。南北极更是半年一换。现代科学家更是明白,地球绕太阳的一圈的时间也是在细微变化的,这个基准量越较真,越麻烦,弄不准了。按照现代这种数学要求,历法肯定是有误差的。
古人也发现这问题,因此历法四年补一天,也仅仅是大概差不多了而已。
实际年,月,日,这三个基准时间概念都是天文学范畴,这是有天文依据的标准。而其他时间概念,都是衍生品,是数学游戏。基于公约数的考虑以及方便使用,我们看到60、24等等划分。
这三个概念被应用到历法。古人数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刺激着历法的发展。在古代自然科学领域中,历法是很超前的东西,也是很神圣的东西。古代的时间这个概念,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时间。
为了校准时间的这个基础单元,古人很费脑筋的想办法。基准不准,后面的衍生结果就会乱套。这是数学所不能容忍的。
古代中国的阳历是四年补一天,古代西方的公历在每个月上动手脚,分大小月,还把2月份处理了一下。365和366,都不尽人意,只好这么弥补。玛雅更是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下5天放假,这个简单。至于基于月亮的历法,往往几年补一个月,以与阳历统一,这个数学方法落后了一些。
太阳、月亮、地球天天那么转,可是各种历法在某一时间点说的事情并不相同。基于历法的迷信,上述这种误差是免不了的了。
以上方法都是大概差不多的方法。
秒的来历
“1820年,法国科学家举行会议,决定以地球自转一年的平均值表示一天的长短,并被科学界公认为时间计量的标准。”也就是这个天是个平均数,并不是很近人意。
1900年,科学家又用太阳回归年做为计量基准,准确度又提高了一些。
1960年又提出“历书秒”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历书秒。
1967年,又用原子秒取代历书秒。
铯-133原子在其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时,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一个国际标准秒的秒长。
自此,秒的概念与天体运行脱钩。而且,这个秒是恒定的,彻底解决了以前的天遇到的麻烦。
秒怎么来的?把一天24分,之后再60分,之后再60分,这是古代的数学游戏。而这个游戏很有技术含量。
这个数字恰好与原子秒相近,或者说相等,那么原子秒就产生了。
基本单位准确了,精细了,那么天表达成秒就可以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了。误差永在!
自此,时间终于变成一个有精确定量基准的单位了,当然,古代的用法还可兼容并蓄!
古代与现代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现代是普及教育,而古代是少数人拥有自然科学知识。这导致在古代,迷信和宗教是有很实在的用途的。讲不清楚的地方,就借用迷信和宗教。古代的词是愚民政策。这样可以省略不少事情,免去解释麻烦,免去你听不懂的麻烦,先信了,用着就行,别问为什么。
这是经典时间或者说古代时间的整个发展过程,原子秒把这种基于一种基准单位的时间方法发挥到现在可接受的极致。
我们通常说的,或者通常意义的时间,就是这种时间。
这种时间因为有基准单位,那么它是等刻度的,而是是一个有方向的矢量。
时间一去不复返,这也反映了时间是描述一个过程的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我们还未发现或者证实,一个时间记录过程可以反向。
现代物理的时间轴
至相对论,时间这事麻烦了。时间轴通常被简称为时间。
这样时间成了猴皮筋,可以伸缩,也就是只要接近光速,赶到未来成为可能。这个还算好理解。
一旦突破虫洞,时间成负值,回到过去,这事就麻烦大了。形成时间悖论、祖父悖论等一堆悖论,科学家至今并未给出这种情况的证实和合理解释。这方面的东西还是假说或者科幻。
量子纠缠证实了同时超距作用的存在。可没证实可以回到过去。
相对论的时间引入了时间轴概念,引入了i、c两个辅助量描述时间,被称为时间轴。物理这方面的时间,并不是经典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时间轴概念,是长度。它是一个数学辅助方法,c导致波动被引入线性时间,i导致虚数引入进时间。这会导致经典的时间被增加无用解或无理解。时间轴并不是经典意义的时间,而是被增加数学因素的与时间有关的一个变量。
这种关键区别被近代把相对论通俗化解读过程中,给省略掉了,结果时间就变得奇妙起来,乱套起来。科幻、宗教、迷信最喜欢这种通俗化的解读,因为这么解读,孙悟空就可以客观存在了。“反正说了也不懂,这就好办了。”这是曾经宗教、迷信产生时期,所具备的历史环境;而相对论出现,重新造就了这种类似的历史环境。
有关的相对论的各种迷信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和科幻分不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