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要从一杯咖啡说起。
最近,我也迷上了网红咖啡小蓝杯luckin,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的互联网品牌打法。
下载app,首杯免费,还可以送好友,用户裂变传播,味道还算好喝,比星巴克便宜,产品包装有设计感,有点逼格,找了汤唯张震等明星代言,神州专车团队出品,整体营销策略很棒,仅仅抓住互联网营销极致:快准狠,特别是快!定位之准,传播之快,变现之狠,也不难猜出,咖啡背后的资本意图。
从传统商业角度看,关注产品,做品牌,更多的是关注功能方面,它有木有用,产品,只注重它有没有用,那就是一个工具而已。
实际上呢,在互联网时代,如今消费升级的生态之下,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它好不好玩,有不有趣,有没有逼格,这些未必有用,但更吸引注意,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好玩才是美!
一个有趣的人,是稀缺资源,产品也是一样。
最近帮客户做吉祥物策划,找了一些案例研究,熊本熊吸引我了,短短几年时间,熊本熊为默默无闻的熊本县创造了百亿财富。
根据日本调研机构显示,熊本熊在形象认识,传播力方面等综合评分位居榜首,超过了流行五十多年的麦当劳。
为啥呢?
因为它的设计非常注重以幼为美,大众普遍喜欢幼态的认知特性,容易产生保护欲,让大众玩心大动,情不自禁投以关注。
李安有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叫《喜宴》,题材有点小众,他在回忆录中说了一句话,“你正见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性压抑!”
非常震撼,细思恐极,难道不是吗?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礼治史,传统文化的礼仪已经内化到中国人的道德标准,礼仪是十分琐碎的,无时无刻不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其实,约束越紧,反弹越大。这就是人性的规律。
所以如今的大众消费者有一种普遍的冲动,想要自己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调性和品位,甚至不惜远离传统的审美标准。
特别是互联网开放的情况下,赋予了普通大众话语权,曾被压抑的消费者意志就被强烈的释放出来,这也是私人定制为什么会成为主流,有个性的人被追捧,丧文化流行,奇怪的产品能以创意胜出,背后都是“性压抑后的解放”,直击消费者惯性思维。
产品从有用进化到好玩,是一次理念的升级,背后也是对生活的洞察,对人性的尊重。做互联网品牌,我们总说要有颜值,要有逼格,要足够美,要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
什么是美呢?
我一直喜欢说,审美是稀缺的资源,现在处于一个审美觉醒的转型阶段,大众的见识被打开了,慢慢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审美又是一个个体的主观的私人的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里,最不缺乏的就是美的元素。一个图形,一个音符,一个符号,都是几千年的美的凝集,这些元素在今天的商业设计中,都值得去传承和创新,去再设计,让他们变得更简约而不沉重,独特而不乏内涵。
《易经》里提到:在天成象,在地成行,变化见矣。意即:因为有人的参与,方能创造出艺术的形象。设计的意向,便是设计物全貌洗尽铅华的气质所在。设计的意向,即品牌文化的内涵。
如我们常见的商业标识设计,其创意构思必然立足于设计主体的客观精神面貌与行业风范。让人们通过精简的图像语言,读出品牌隐含之意。
此外,做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做品牌,为了营销,它承载了更多的人文使命。产品,不光是工具,也是美感,更是逻辑思考,洞察需求,传递喜悦。
产品设计和生活是相通的,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在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不应该钻到技巧上,而是要有思想,回归到人,回归到生活本身。
比如说,我们做室内的厨房设计,我们就应该追溯到厨房的本源,在原始穴居时代,厨房是”火塘“,它不是用来做饭的,而是家庭朋友聚会,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地方。我们在设计阳台时,也发现国外和国内对阳台的定义是不同的,国内喜欢拿阳台晒衣服,国外则拿阳台来种花种草晒太阳喝茶看书,这是因为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想起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曾说: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在这个”恋物癖“不断觉醒的时代,未来属于真正懂生活,懂人性,懂人们需求和情绪的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