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韩电影看多了,总会有种感觉,为什么告别城市中央,即使贫贱封闭、清茶淡水的生活都叫人迷恋?
看《小森林》,你会喜欢上清淡的日子,只甘心与烹饪美食、漫步田园为伴。
看《百元之恋》,邋遢的人生很美。天天吃饱等饿,32岁一无所有,被人强暴没反应,屌丝男神还嫌弃。但分分钟练拳击,瘦成一道闪电。
看《金氏漂流记》,两个穷困潦倒,离群索居的中年人也能奏出爱的华章。40岁的离婚大叔,信用卡的生活宣告破产,自杀未遂流落荒岛,为“种出”一碗炸酱面努力,把自己感动哭。窝在寸尺小房间,3年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社会闲散剩女,电脑和单反设备齐全。架起长枪短炮,专拍月亮和防空警报拉起时的城市,直到远远盯着大叔,打开心门。
那样的生活都值得过(看),可如果只是为了让电影捕捉到,送到你的面前,他们的世界算真的精彩吗?
都是都市人给都市人演的戏,安慰我们的孤独感,缓解我们在物欲、工作、人情上的压力。你们快看,生活原本有另外一种摆脱都市病的可能。
我们被电影紧凑深刻的叙事、精美绝伦的镜头诱惑,但那里何尝不是另一种被物欲围绕的方式?小清新的视角,曼妙的画面,严格审美要求的构图,能过成“那样”一种style人生的体验,它们全被装进巴掌大的镜头,供君欣赏,为君按摩。
而且电影越背离都市生活的主旋律,越受到我们的青睐,与之相反,歌唱金钱主义,体现奢华容贵的影片向来都是烂番茄之流的,偶尔有”惊艳“之作,电影里定有乐极生悲,批判反思的“深度”。
细究起来,电影其实最怕的是写实,是和生活太相似。如果你把逃离的冲动和幻想做成了现实,可能会发现,简直没有比那更糟糕的事情了。
(二)
微信孜孜不倦向你推送着不一样的生活。
80后小夫妻远离都市,在乡下造了一间房子!
70后大叔卸甲归田,在大山种下一片桃园,他种的桃子比蜜甜。
90后小姑娘身穿古装,用心做饭,在互联网传疯了!
感动心扉,无与伦比,超脱世俗,简直,不!是!人!必须转,不转不是中国人。
可这些生活本不应该是远离城市人群的喧闹吗?他们渴望的难道不是摆脱唯钱独尊的“腐朽”和这个城市运行的种种潜规则,比如注意力之上的规则?他们为什么被暴露在互联网上?
关键的事实是,进入你视野的所谓他样的人生,可能只是一种从头到尾完美包装的现代商业营销手段。比如写下他们的人是为了赚的浏览量,比如故事的主人翁本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吸引眼球,成为网红,又或者这本身就是一个“感动消费者”的创业故事。
没有人去问他们在那样的生活中有没有过纠结、妥协和不便,只要是违反对这种生活方式刻画的细节会统统抽离和隐去。身为读者,要的是眼前一亮的触动,立即升温的血液,呼之欲出的荷尔蒙。
我们太渴求一种特别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了,因为生活总在别处。这种“癖好”常常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那真的是对城市世俗生活的背弃。可遗憾的是,这些不一样的生活往往都是被“收编”进城市消费文化的一部分了。
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消费文化统治社会生活的一切。那些身上有着反消费文化印记的微信故事,正是一种隐形的“符号消费”。它们是给诸如你我城市通俗意义上的白领和中产阶级们看的,因为那符合我们的“品味”和“品质”,是一种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吐露形式。
忽然,有点心酸。
(三)
对田园和清贫生活的向往,不应该是我们热爱城市以及在这个城市所过生活的对立面。甚至,之所以向往前者,归根结底是你站在这片世俗之地,本身就是一个世俗之人。
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处境。就像旅行,永远都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否则,行走在田野与沙漠的故事都不再将是故事,而是绵延不绝的人生,是另外一种我们的全部生存。
让我们更本质地去讨论这个问题。
来自乡村的雷蒙•威廉斯在《乡村与城市》中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和社会关系模式通过教导、加深印象以及主动给予的方式,使那些分开的,孤立的,外部的感觉和行为模式显得正常甚至是牢不可破:这些观察和行为模式是利用和消费的模式,而不是接受和享受事物和人际关系的模式。”
通俗地来理解,你能远距离观察,或者能审视、“陌生化”的生活方式,都是这个商业逻辑主导的社会用来维持运作的工具,身在此处的你视野所及的“别处”并不是真的那个“别处”,而是已经上升成一种意识和行为模式的“他处”,那个让你心心念的“别处”可能在地球上根本不存在。
就像一直以来流行的回忆乡村,那只是理想化的回忆,可能那里有对“童年的感觉”:对全心全意沉浸于自己世界中那种快乐的感觉。等我们长大后,渐渐疏远了乡村并与之分离,这种感觉和童年世界就一起变成了我们观察的对象。然而,无论如何,从你口中吞吐而出的乡村,绝对不会是那个真实的乡村了。
世界正在变的复杂、广阔、深邃,我们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已无可避免要借助各种媒介,电影、电视、微信等它们也都理所当然成为意识形式的利器,为我们展示各种简单化的生活模型,拨弄人心是非。
但我们永远不该忘了,我们能看到和识别的那些生活方式,都与我们的平凡人生不可分割。
(四)
这是永恒的悖论,米兰•昆德拉也说了: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你要相信,那些远离城市喧嚣而有意义的,贫穷而快乐的,落后而幸福的,唾弃传统的,鄙视新观念的,所有的一切,用山水田园和安贫乐道组成的“美好生活”,都不是最好的生活。
最好的生活在哪呢?就是你有且只有一次,眼下正在过的生活。
承认吧,它在某些方面实在有些不堪,往钱看,往上看,充满欲望。也不体面,累,大城市、高楼大厦、挤地铁,朝九晚五,白领(工资)、没房没车,缺钱。它攀比嫉妒,脆弱的自尊心,想法大于能力,看不起那谁。它,都快一无是处了。
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夹杂着泥土与汗水,在不尽人意的人生里不断去寻求改变与心安。从这个意义讲,你经历的生活和电影、微信里宣导的生活并无二致。
所以,还在怀念和畅想什么呢?珍惜平凡的眼前,强烈地去热爱你那枯燥庸俗的生活吧。
要知道,真实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单线叙事。有时候,我会想,仅仅这一个瞬间我还活着,就比所有的电影剧本、微信文章来得惊心动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