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办公室打了个瞌睡,醒来后却发现办公桌上放在一个精致的粽子。初以为,这会不会是学校搞的一个什么福利吧?但细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学校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虽然活动挺多,但大多是一些体育类的比赛、或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并没有像包粽子比赛一类的活动,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活动通知到大家。再转头看看同一办公室,其他同事都没有这样的粽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7004/41fc3c0b1e441575.jpg)
这让我感到非常纳闷,“什么情况这是?”问问办公室的同事,大家也都说不知道此事。
这个时候,办公室的同事小V突然说,“刚刚我看到11班的Q老师来找过你,见你正休息着,他也就回去了。”
刚好下午我得去11、12班上课。课前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碰到了Q老师。刚想发问,Q老师先开口了,“杨老师,刚刚我来找过你,给你送了一个我们班学生自己包裹的粽子,请你品尝!”
“学生自己包裹的粽子?这我可得好好尝一下。”我有点意外的惊喜。现在的学生都怎么能干了?都能自己包粽子了?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哦。我记得小时候我也尝试过包粽子,可每当粽叶折叠起来时,里面的糯米便会散开,最终并没有成功学分这项技能。一直到现在……
在谢过Q老师之后,我就去教室上课了。
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刚好听到同事们在谈论过些天学校将举行的“包粽子比赛”的事。然后还听到有老师说,接下去,学校还将举行由孩子们参与“水果拼盘比赛”、“插花比赛”、“茶艺比赛”、去外校学习互访的“游学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这才是一个学校该有的模样!”这是我在听完同事们的议论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感觉。
学校是专门用来学习的场所,但又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按现在的说法,必须得“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在校,智育领先,其他四育先靠边站。“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很多学校的座右铭。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校里对于抓教育、教学,那肯定是毫不松懈的。因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对于其他的诸如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一类的所谓副科、小学科,能砍就砍。真正砍不了的,也就只是摆个架子、做做样子,很多时候甚至于连“样子”都懒得做了。特别是初三、高三,这些所谓的副课就被堂而皇之的给挤压了。
而对于“教学”及其“成绩”,那一份内卷的程度,可真的令人瞠目结舌。从早上八点开始第一节课,到晚上八点“晚自修”结束,整整十二个小时,学生被各门学科压榨着,没有丝毫的自由活动时间。甚至于连用餐都被压缩到二十来分钟的时间。至于这样的“快餐式”用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去认真考虑的。
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学生厌学的情况相比以前明显增加,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担忧。从最近一次的“学生心理测试”情况来看,“心理不健康”“有一定程度心理疾病”的学生明显增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有什么比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事情?是不是非得等到出现诸如“学生跳楼”一类的极端事件,才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学校,该有学校的模样!什么是“学校该有的模样”?以我粗浅的理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就是学校该有的模样。该学习时,严肃认真的学习,让校园书声琅琅;该活动时,开朗活泼的活动,让孩子自由奔放……任何以各种方式强调“智育第一”“成绩优先”的做法,都是对学校、对教育、对学生最大的不负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