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整天都在外面。早上八点半出门,晚上九点多到家。
上午是最后一节华德福亲子课。也没什么主题吧,很简短的蜂蜡的故事,其他时间我们都在做清明节用品,比如给孩子们做五彩线,再用五彩线做成手链,做艾绒香包。
一边做一边聊天。
点心是自制的饼干(面粉花生油烤的),和花卷,味道都很好,也都属于无添加食品。
说实话,到离别的时候,心里略有不舍。
不过我想,以后也许有机会再见吧。毕竟对华德福的教育有所了解,以后发生何种可能也未可知。
我想,华德福应该是上海最不主张鸡血的学校。
关于鸡血还是不鸡血,我想表达一些我的看法。
很多民办幼儿园比较鸡血,幼儿园会教授幼升小课程,比如语文识字、拼音,数学逻辑,加减法,英语听说读写。
公立幼儿园有教委要求,不教文化课,但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自鸡,或是送机构,所以也免不了要鸡血。
因为,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学有追求,除非早备好学区房,那么鸡血是少不了的。
华德福的孩子,鸡血的并不多,因为家长之所以选择华德福,很大程度上是赞同华德福的理念,不提前教授文化知识,孩子每天的内容就是在大自然中玩耍,加上生活中的劳动、手工、音乐、故事等。
所以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是去华德福小学,或是对口公办小学,想考好的小学,几乎不可能。
关于是否鸡血的问题,我想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反对小学提前化,不赞成鸡血。但到底要不要鸡血呢?
先来说说我们的童年。
我和先生小时候,长在农村,我们6岁以前唯一的内容,就是玩。我是女孩子,会稍微文静些,大多时候是跟几个女孩子一起玩,出去会摘摘花啊,野果啊,一起弄一些花苗回来种等,比较简单。
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走路去学校,放学的路上都是成群的孩子一起走路回家。每到下雨天,我们会穿雨靴,打雨伞,而每每放学时候雨会停。这个时候,我们会穿着靴子,从一个接一个的泥巴田里穿过,而不去走那段石子路,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先生属于野孩子那种,每天打着赤脚,跟着一群孩子在外面玩,什么爬树,钓鱼,玩泥巴……只要能想到的,他都玩过。当然,因疯玩受过的伤非常多,什么胳膊摔断,脚被昂刺鱼鱼刺刺穿……各种伤,每每听起,都觉得无法想象,真是惊叹他能活下来,多么幸运。
我们的童年,应该来说非常快乐,城市的孩子,包括现在农村孩子玩不到的,我们都玩过。现在城市的孩子,即便花钱,也很难体验那种快乐。
我们从未接触过鸡血这种东西,直接零基础上一年级。(现在农村的孩子也差不多,除了幼儿园大班会教简单的幼小衔接外。)
但,鸡血真的不好吗?完全不鸡血真的好吗?
说到“鸡血”这次词,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内心已经将学习定性为“痛苦”“不快乐”,认为孩子应该多玩,不要去超前学习,以后会学的知识,都不需要提前学。
说到这里,可能我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1. 我认为,学习不都是痛苦的,不快乐的,很多时候,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比如,我和孩子一起看儿歌动画,一起用英文对话,一起表演……孩子玩得特别开心,而开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听说能力得到了提升。
而传统意义上的学英语,就是坐在教室里,老师教大家“ABC”,枯燥无味,毫无乐趣,最后死记硬背英语都考不好。
所以,教学的方法很重要。
现在很多学校都强调学习的趣味性,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获得答案,在玩耍中自然习得,而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
而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父母也可以多学习这样的方式,这样孩子明明是在玩,却学到了很多。
比如,我们家的英文启蒙,我从未跟孩子说过那是英文,也从未跟他说过他在学,我在教,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只是在玩,在阅读,在说而已。
2. 如果什么都不学,疯玩,对孩子其实是不好的。
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学,意识也处于混沌状态,年龄到了就被送去学校,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一时间不大适应,渐渐适应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只学不玩。
越长大越有升学压力,所以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玩的机会越来越少。
而童年的快乐不复,只存留在模糊的记忆里。
我们初一时才学英语,初中英语成绩很不错,到高中却突然考不及格。那时,我们唯一的学习途径就是课本,把课本和练习册背得滚瓜烂熟却考不及格。
后来才知道,相较于初中来说,高中考核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得多,所以即便初中成绩再好,到高中都会受到不小的打击。
我记得小学时候,就特别羡慕初中的孩子,可以学英语,特别想学,劲头十足。但初中的应试教学方式,让我们的眼光变得狭隘,不懂得真正学英语的方式是如何,导致对英语越来越排斥。
虽然四六级考研英语都通过了,但跟外国人沟通无障碍,我还做不到。
所以,直到中年还在花大把的时间在英语上。
我想,如果我小时候,有人可以像我现在对孩子做英语启蒙那样对我,那我的英语一路学起来该有多轻松,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上,研究也表明,超过10岁的孩子学习英文的思维方式与小孩子不同。孩子越小学习英文,越轻松,效果越好。尤其是,用习得英文的方式,而非传统英语教学方式。
再比如阅读和作文。
这两样其实是息息相关,我们小时候压根儿没阅读过,作文写得不堪入目,一直到高考的作文,都是七拼八凑东拉西扯,虽然不至于太差,但自己感觉很吃力。
近几年,新媒体时代捧红了一批文字能力很强的人,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写作那么重要,而写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所以又引发了一场阅读写作风潮。
但,如果我们从小就开始阅读和写作呢?
童年的无忧无虑,并不能令我们的求学生涯更顺利,有时候不过是浪费了大把的光阴。
或许,我们也曾意识到,越长大我们的记忆力,专注力,都没有小时候那么好了。越长大,让我们分心的事儿越多了。
有些知识和本领,小时候学和长大了学,差别很大,越大我们付出的代价越多。
3. 在保证足够玩耍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我们都知道,玩耍对于一个孩子有多重要,他们在玩耍中能通过自身的感官来感知、探索世界,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做准备,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玩耍时间。
前面我们也说到,仅是玩,或许不是很好。那么,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要学知识,越多越好呢?
实话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天分也各异。有的孩子天生头脑灵活,资质较好,而有的孩子,就比较慢;有的孩子语言天赋较好,而有的孩子在音乐上很有天分……
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没有必要统一要求,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
比如,有的孩子对语言文字特别敏感,那么多阅读,早学语言,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滋养。
而有的孩子,学习一些知识,接受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慢慢来,别急躁,别焦虑,找到孩子自己的节奏。
一些鸡血民办学校,为了漂亮的升学率,可能从早到晚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给孩子们打鸡血,文化课占到绝大多数,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了吗?
从华德福了解到一个孩子,在一家国际幼儿园(外国人办的双语幼儿园)读了一年,但孩子因为小时候有一些创伤,读一年下来,整个状态特别差,孩子接受不了那么多。
我知道这类学校,从小班开始文化课就有浸润,强度来说不小,这对于那个孩子来说,不但得不到滋养,反而是受到了伤害。
前两年的魔都牛蛙事件中,孩子也很明显是因过度学习,高强度的压迫,而导致身心受损。
个性化教育,在学校而言很奢侈,但家庭中完全可以做到,了解我们的孩子,因材施教,千万别强迫孩子。
所以,鸡血不鸡血,不是绝对的好与坏。
完全不鸡血,不适应社会,对自身发展也不那么有利;太鸡血,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或许,我们可以适度地调节这个度,找到自己和孩子最舒服的比例。
2019.5.31 周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