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笼统虚设的概念,因为我是相对于各种角色的组合。
在家庭单位或某个场所我是依据对应关系不停变换的一个角色,在相应关系中我们总是有期待和内在需求的,期待被满足,就欢喜,就爱,需求没实现,就讨厌甚至分离。这所有关系角色的感受呼应成就了我暂时性的外部世界,我是我世界的中心。
今天听到同学讲你遇到的问题,遭遇到的烦恼,其实都是随缘渡化布施给你修身机会的,就想到那句“无限甚深微妙法……”瞬间显现出我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其实都是可以有多种解读版本的,心念一转震动四方。
不同的人会形成了不同的世界,我们在同一世界,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我对外部对应关系产生的期待来自我内在的需求,所以在关系角色中我必须清晰明白的感受到当下我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工作中我想要体现价值,得到领导认可,家里我想要老公的支持关爱,孩子想要她独立有思想有事业爱情。父母想要他们开心健康,朋友想要她们坦诚无芥这么多对应关系都有我那么多的想要和期待,那我相对于他们也是一样的。如果把这些期待统统收回来,仅仅关注我个人的成长,我是否有给予他们相应点的需求?
你永远给不了你没有的东西,我们内在的需求源于生命生长过程中所附着的业力系统的自动化反应模式,这需求中有潜在的匮乏,这匮乏又是如何让我的当下角色产生这样的念头?把对方还给对方,把我的投射期待拉回来看向自己,就明白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都是来自期待满足与否的自我评判。
连接满足或失望都在各自系统的轮回造作中重复着千丝万缕的牵绊,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角色,角色与角色对立方的连接始终隐藏着我执,匮乏产生需求,未被满足产生对立,对立产生内部战争,战争带来分离,分离消耗发展出钝感麻木或启示,我们就这样在短暂的快乐或痛苦中重复着业力轮回的苦。
今天早上刚到单位就听到另外两个同事在对话说让我去另一门店送个东西,当下就出去表达让我去首先不得征询我的意见吗?我这会能否抽身?另一同事立即表示他可以去。回想这种情况发生是源于我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举动,往往是被动的应承所有指派,却忽略了本该负责的东西,顾此失彼也是没有对当下行为觉察的一种显现。混乱的思绪是情绪的驱动,这个场景可以有多种发展脉络,一是心甘情愿的停下手头工作帮忙送东西;一是小人冤枉做小人不太情愿的跑一趟;还有就是表达愿意帮忙,得先忙完当下要处理的事情……诸多反应都是心上功夫事上验的当下角色的清晰把握,只有明白双方的期待才能有正确舒适的回应。
心念一转,境况就不一样。因而遇到情绪起来一定要看到这个模式的重复运作,让该有的角色归位,理解接纳洞悉各不相干又各自联系的脉络状态,这时做出回应也就跳出了轮回的苦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