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是在2004年夏天,也是凌老,他推荐我参加苏州新会员培训。我仍旧说自己不够资格,而凌老也仍旧鼓励我,说我可以。于是,我带了三幅字——按规则,新会员必须提供的——前往培训。
地点在木渎。那时八月,大暑,酷热难当。家里只有一辆光阳牌的踏板摩托车。想到木渎在这之前去过——单位时,某外包老板请唱歌,和三四位同事夜中去的,乘坐的是老板的车——,路应该不太远(现在知道不到四十里),于是就决定冒着酷暑,骑摩托车前往。我本是路盲,且那时没有导航,硬是按地图查好路线,而很顺利,没有绕路。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沿途绕过越溪、横泾等镇,一路上颇有野趣。
培训两天,我都是早出晚归。那时,苏州老一辈的,有点年纪,因为行动不便,自然都没来,给我们培训上课的主要是些中青年书法家,或者称书法老师,但他们在当时确实算是苏州书法的中坚力量了。
两天培训安排得满满当当,请来的七八位老师都讲了课,有的讲技法,有的说理论,总之是获益菲浅。临了,拍照留念;而最关键的,当然是领了入苏州书法协会的证书。
那时吴江同去的,还有熟悉的有倪主任(他学问好,当时还在主任职上)、沈部长(某地人武部)。再后来,我在吴江书法界认识的人多了,重捡照片,却发现还有钱女士。这是插话。
只现在,十几、二十年过去了,在如今所谓的“名书家”看来,我的这两个小本本也许根本无足挂齿,因为,在现在,“国字”号的人物也已经很多很多。
在起初,我也有在省级或者国家级再努力一把的念头。于是,根据权威报刊或者网络的信息,颇投过几次作品参赛,却一例得了大奖,但往往是索高额的费用,以换取证书或者作品集。我觉得似乎被诈骗,于是都不了了之。后来,是有几次,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谈起这些事,他们中有的诚恳地告诉我,说要参加有重量级的大赛,那种赛事才假不了。然而我一直提不起兴趣来。到近几年,高规格的赛事,时风也越演越烈,往往除了书写技巧,还要在作品的形式上殚精竭虑,比如做旧,且一例是巨幅,以获取展厅效果,博人眼球。我于是只好敬谢不敏,甘拜下风。但我始终认为,书法一道,非徒技巧,必以文化涵养而后乃成。
据说,郑振铎先生是反对成立书法协会的;启元伯(功)先生更是不喜欢人称他为书法家。只是,想到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国之精萃,还是要传承发扬,那么,作为热爱书法的我们,除了家不家外,至少务实一点是要的,并且少一点名利之想罢。至于资格,也许还在其次。因为文化有了,书艺有了,一切都应该水到渠成。难道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