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景芳。
本书从教师和妈妈两重身份出发看待中国的体制内教育,并不觉得糟糕,对比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教育之后得出结论,犹太人注重阅读经典和鼓励提问辩论,师长一个观点同意和不同意的孩子都要列举三个自己的理由,在这点我觉得可以借鉴的非常多。当孩子每逢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候,可以让他举例说服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想说服他人就要有共情能力,逻辑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一定会调动思考。
对比了美国的小学教育,他们会注重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科学和社会科学,比如水历史文化等不断向广度,向深度研究学习,没有考试就是自己去探索资料,搞成一个主题性的报告,我觉得这就很像我们现在在做的主题阅读这件事情,某一本书可能有一个论点,而另外一本书里会有相关的其他论点,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还能最后回归到联系生活上,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任何学科里,像是一种学习力,再比如我们现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句子景象都结合生活中可见的事物,数学的求知,一个实物简历我都可以有5种以上的解题思路,看起来对考试成绩没什么大用处,而且极其占用时间,但我们学这些学科不就是为了去构建底层思维批判和学习力的吗如果如果只求如果只求得一个结果,那只发展记忆力就好了,这就像是成甲的那本好好学习里说的,以慢为快的那个心态,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是导航仪为积累能力所做的练习,决定着你轮胎的速度,永远让思想为速度导航,而不要让速度茫然乱闯到极限。
但说这些不意味着就是别人,只有好,我们只有弱犹太人,虽然优秀的人很多,但这些背后靠的都是个人推动,很多天分不高的孩子就很平庸很大众,从大众来看教育成本并不高,我们的教育很少会给出出众的孩子额外的自由度,却能保证大多数学生最终的结果达到一定标准,我们的教育将在技能训练,从一年级到大学,先不管为什么而学,先学好再说。
我们的教育若在理想境界,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不辞辛苦,山顶有何好风景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自己的答案是解决世界和人类的问题,是教育的唯一的目标。
他说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一种“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超越思维。
技能训练当然很重要,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与行动,思想是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到达目的地的工具,有灵魂的教育目标是思考和创造,而思考和创造获得的收益,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就像前面我想到的,我重点要培养孩子的是底层,思维学习力,而它的分数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顺序不能颠倒,不然能力就成了副产品了。
最后回归到作者写出的目的
他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具备4种能力:宏观思想,国际事业,问题思维跨界联系,而本书着重就从如何达到这4个教育目标的三大方向展开了论述,三大方向分别是一从学前教育开始,二从通识教育开始,三从家庭教育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