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我来说很熟悉的书。
大学时期在学习“大众”这个传播学概念的时候,就引用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内容。此番再次拜读,书中的观点似乎还未过时,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乌合之众似乎有了更强势、更多元、更隐蔽的呈现效果。
“乌合之众”是一个中性或带贬义的词,盲目、冲动、自发、不理性,是作者给出的描述他们特征的词语。对于他们本身而言,成为乌合之众的好处在于,有效避免了风险,不需要为决策面临痛苦;于此同时付出的代价是,容易成为有心者布局的棋子,丧失独立思考的人格,甚至在最后成为某些悲剧的帮凶。
从政者可以利用乌合之众的心理,做好事或是办坏事,都只是利用乌合之众这种客观规律。这是我并不熟悉的领域,这里不做详细讨论。单单只从大众传播环境来看,作为接收者,我们似乎比之以往更加麻木,让人痛惜!
一些大V大号,凭借粉丝的狂热追捧,源源不断输出粉丝们希望看到的内容,而因为粉丝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内容,这种懂我而激发的狂热,进一步助推了大V大号对流量的把控。如果遇到三观不正的大V大号,我真是为这种现象担忧。网络暴力何其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观不正,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偏激险隘,为网络暴力埋下引火线。
一些新闻资讯平台,掌握了更集中的渠道入口,基于大数据算法,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受众要看的内容。这听上去似乎很个性,并不盲从,可实际是,一小时过去,你看到的所有内容都和第一条是同一个范畴内的,有可能全部是八卦,或者全部是游戏。所以,关闭这些资讯平台的时候,忍不住怀念以前的版面时代,有头条,有民生,有散文,有笑话……好像现在的媒体,都在把你惯成偏食的小孩。
还包括一些娱乐性质的媒介,更是让这种乌合之众的特征暴露无遗。前面,我们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到了这里我们作为输出者,依然呈现出这种盲目跟风的特征。海草舞火了,大家都跳海草舞;网红饭火了,大家都去做网红饭。这些自娱自乐都还无可厚非。而一些未成年女性开始炫耀生娃的时候,我们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暂时不讨论审核机制的漏洞,而只是想说明“乌合之众”从未离我们而去。
在一场雪崩面前,每一朵雪花都是无辜的。我们每一天读什么书、看什么新闻、玩什么娱乐,似乎也都是个人的事情,何其无辜,与你何干。可是,我们该警惕啊。我们看到的真实是真实吗,我们此刻表达的愤怒是愤怒吗,我们真的是一群在思考的人吗?
做乌合之众的一员,总是很难摆脱的。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多保留一点个人意见。在这个看似开放、多元的世界,我总觉得我们看见的是由于不完整导致的假象。我们总是盲从地跟在群羊后面,从他们的屁股缝中看到所谓的世界。
当然,我不是要群羊都跑在前面,这个世界,我们的前面总是被屁股挡着。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许是爬上山坡,更广阔的视野才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