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池湖名字由来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都为农业灌溉所用,堤坝修建向来是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的,然而哪个村级湖堤经得起年复一年的鄱阳湖汛期涨水的冲刷? 鄱阳湖夏季汛期来袭,古早时期土堆砌而成的湖堤决堤的宿命早已命定!无法与大自然力量抗衡便与大自然力量握手言和也就体现出劳动人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觉悟。大自然总是变幻莫测又极具鬼斧神工,最终湖堤在自然的培育下衍生出神奇形态!
岸两边向中间延伸,越到中间土随着水流侵蚀作用越大,湖堤的厚度与宽度,高度都在逐渐缩减或降低,最终形态犹如两岸各处一枚巨型方钉平落在池与湖的中间,形成分界。此时可能你会产生疑问,两枚巨型方钉的意义何在?首先,方钉不交叉却在钉尖无限交叉靠近,除去夏季都可以方便两岸人行往来!其次,湖堤的存在为夏季迅猛的涨水起到缓冲作用,不至于湖堤内的作物一洗而空。最后,湖堤对于渔村渔民停泊船只提供着陆的依靠。
湖堤的特殊形态决定了湖水与池水的贯通与持平,池中水位也并非永远与湖水持平,夏季涨水时期自然是逐渐趋于持平,冬季退水时期自然是保留池水两岸人共用,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大自然的馈赠!
当然现代化的修建湖堤工程的能力早就令我以上所描述的湖堤不见踪影,我关于童年时在湖堤边上杨柳依依,清水潺潺,卷起裤脚摸虾捡鸭蛋的记忆也已经不再清晰!
平池湖之战
首先申明一下,本战争故事并无事实依据,我也是从我爷爷辈那里听来的。当然口口相传于我们那个自然渔村的故事,想必也是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的以前,按照辈分应该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具体数到几个爷爷,不详!那时候靠近湖边的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当然是捕鱼为生了,两岸渔民都是地少人多,依靠捕鱼为生,可是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就需要抢夺,抢夺必然发生争斗与暴动!那时候两岸的渔民经常因为资源抢夺而发生持刀砍人的事件,命案连出,谁也不服气谁,争夺与敌对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死伤想必也是相当惨重,可是没有办法,为了生存无可避免!
两岸常年接连出现命案,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资源抢夺,这中间无对错,无法评判!县太爷为一方太平也好,又为头上乌纱也好出了一个主意,文斗!
当我听到文斗的时候,我疑惑,那个时候都是捕鱼为生,哪里会诗词歌赋,舞文弄墨?正在疑惑中,我那个爷爷就看着我忽闪的眼神,笑着说不是你理解的那种文斗哈,猜中心事的我看向那位爷爷的眼睛,心想他肯定当年听到这个故事“文斗”二字肯定也和我一样疑惑,才一下子猜中我的脑瓜子里在想什么!
所谓文斗,定不会是诗词歌赋,舞文弄墨啦,只不过是比常年暴动扛刀厮杀要略显斯文,死伤更轻的一种解决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的一种无奈的下下之策!
由县太爷出面,写好生死状,两岸主事人签字画押,认好这生生世世,祖祖辈辈的契约!再由县太爷出资打造两双大小与重量一样的铁靴,选定适宜的天气进行比赛。
比赛当天,两岸各村部落选定一位精壮男子,穿上由火炭烧红的铁靴开始就沿着两岸的泥巴路往湖心方向跑,看谁跑的快,跑的远,哪方就是胜利方。当然胜利方将获得平池湖永久捕鱼权利,失败方将永远退出该片湖域的捕鱼作业。可想失败方失去的不仅仅是捕鱼权,而是子子孙孙有没有可能在这片故土上继续生活的资本,不斗不行,非斗不可,可谓是一跑定全村落的生死。
可是这文斗的背后是极其残忍的,烧红的铁靴,再怎么精壮的男子腿放入铁靴中已是剧痛无比,还要跑动,这是活人能忍受的疼痛麽?残忍的是,既然游戏规则定在那里,双方没有一方甘心认输,那就由同村落的其他精壮男子轮流拖着跑向湖心。你问我具体要跑多久,跑多长,我也无法说清楚。每当我回到故乡我都会沿着那条路走一个来回,或许每次我的心是沉重的,为此我要花一个半小时走向湖心,又或许不是,谁能说得清呢!
我那位爷爷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自己眼睛都发直,感叹道:“其实哪里是比谁跑的远呀,是比两个穿上靴子的人,谁先断气谁后断气,只要不断气就有资格继续被同伴拖着身体往前跑”。回过神的爷爷,放下烟头,掐灭火,又笑着问哪一方胜利你们应该也清楚吧?
是的,我的祖先赢了那次文斗,那位不知名的壮士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那场胜利的比赛中,我们整个村落因为他强健的身体,勇敢赴死的决心,坚强的毅力,为胜利而挣扎,靠意念强撑着一口气中得以存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