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男神东野圭吾又出新书了,这次是本自传,书名叫做《我的晃荡的青春》。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偷窥的喜悦,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可没想到,一口气看完之后却差点儿被毁了三观。他的青春,还真不是一般的“晃荡”。
他上的中学是远近闻名的坏学校,身边就有被学生打瘸了腿的老师;他超级喜欢《奥特曼》,并对其他同类的怪兽电影如数家珍;他不喜欢读书,最远大的理想是能够考上录取线最低的大学;他还偷看女生换衣服,耍小聪明逃地铁票,最后连录取线最低的大学也没考上只好又复读了一年……
我禁不住把目光穿越回到几十年前,拼命想象着做他的妈妈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可是,转念一想,他的妈妈体验如何根本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东野圭吾说,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他青少年时期所有快乐的部分。而他的快乐,也因为“晃荡”,显得特别纯粹。
可是,我们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是根本没有机会那样“晃荡”的。
我们周围,牛娃成群。同学A都参加作文比赛得奖了,我们才刚刚能够保证把句子写通顺;同学B都能通读英文原著了,我们才刚刚会说个good morning,how are you;同学C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学奥数了,我们做个退位减法还能做错一大片;同学D钢琴过了八级了,我们连五线谱都不认识;同学E获得区里游泳比赛第一名了,我们也就刚刚能狗刨吧。每次家长们不经意的闲聊,总会透露出各种类似的信息。然后,看着那个没心没肺还在操场上疯跑的熊孩子,想想那些此时此刻正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学习知识拓展技能的同学,“淡定”两个字怎么写你还记得吗?
朋友跟我说,他孩子上小学之前,每天晚上吃完饭都会下楼到小区里玩,总能找到一堆同龄的玩伴。可自从上了一年级,晚上再出来玩,发现之前的玩伴一个都不见了。对此,我也深有同感,别说平常了,就连周末想找个人玩都困难。我们小时候是以玩为主,抽点时间写作业。而现在刚好相反,百忙之中玩的时间只能靠“挤”。而且想找人玩,最好的地方就是兴趣班。管他学什么,随便报一个,就为了孩子有人玩,我想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想法吧。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会跟我急了,难道一定要让孩子那样“晃荡”他才能有快乐才能成功吗?又不是每个人都是东野圭吾?所以,当我看到书的腰封上以醒目黄色背景为衬托,印有大大的黑色“敬告”二字时,忍不住笑了起来。“敬告”的内容是这样的:东野圭吾青春时期的晃荡行为并不是孩子的理想榜样,让孩子自由发展天赋才是本书真意。编辑真是良苦用心啊!
可是,虽然不是理想榜样,为何我还是会对他心生羡慕呢?就像有朋友说,真希望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是个学渣而不是学霸。我们其实向往的是那种自由,以及在那种自由的氛围中去经历去体验去发现自我的过程。
而我们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多了很多无谓的控制或限制,被拉去上补习班兴趣班什么的就不说了,比如说看个动画片吧,朋友圈里到处转发“深度好文”,剖析某些国产动画片弱智没营养,纯粹浪费孩子时间。可是,只要不是很黄很暴力,看动画片不就图个放松开心吗?他爱看什么就看什么,管那么严干吗?
而这样的控制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他喜欢看的书你觉得是垃圾,他喜欢玩的玩具你觉得不益智,他喜欢的科目你觉得对升学没有用,他喜欢玩的游戏你觉得无聊无意义。甚至,一旦看他闲在家里没事儿干,都会想方设法把他的时间填满,似乎只有一直满满当当热热闹闹的生活才不无聊才充实。我们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以爱的名义剥夺了他们“晃荡”的时间和权利。
所以,在能够减少控制的地方适当放一放手,多给他们一些纯粹的自由,就让他们做自己的选择,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自己的无聊,这种“晃荡”程度我们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起的吧!
再说了,所谓的优秀的孩子毕竟也是万里挑一的,我们的孩子可能再逼也是榆木疙瘩一枚。不如省着点儿劲儿,就让他该是怎样就怎样,谁敢说将来不会有惊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