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00多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高考志愿填报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做出选择,如:
有价值观的因素、分数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地域因素、就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考生自身因素等等。
因此,考生在做出选择时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综合考量,确定整体思路,然后再作出决策。
理性规划未来的整体思路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填报志愿选什么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学什么专业、通过何种途径努力达到确定的职业目标。
也就是说,先确立职业目标是制定学业规划的前提,下面的5种类型可以根据符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填报。
01.志向优先型:有明确志向的考生,实际上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准备好在某个领域深造,所选得志愿尽量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有利将来的发展,可依据本人分数高低选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院校。
02.就业优先型:为保证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应尽可能选择未来几年后就业相对好的专业类群,一般很多高校的特色专业就业比较容易,特别是有行业背景的特色院校的优势专业。
03.深造优先型:对于部分高分考生而言,上大学只是打基础,考研乃至出国深造是目的。填报志愿应尽可能选择设有研究生院的名校,这种高校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多数专业设有博士点,有些还是国家重点学科。
04.录取优先型:对省控线边缘分数偏低的考生,以保证能够录取为目的。这类考生应该选择往年刚过线就录取的院校或计划未满额的院校,其后在保证录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理想专业。
05.兼顾综合型:这类的考生应对拟报院校的专业实力、往年录取分数变化了解透彻,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差及其他有利因素,挑选适合自身特性的较好院校及专业。
2、理想院校的整体要求及因素取舍
因素取舍就是填报志愿时通过对因素的取舍而确定的理想院校,下面的5种类型,可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理想院校进行选择。
01.拟报院校的层次应相对高一些:从院校综合实力上分,有“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二本招生中部分行业特色院校档次也相对较高,老牌高等专科学校综合实力较强;考生可根据自身分数情况,尽可能选择档次较高的院校。
02.拟报院校的专业整体上要相对理想一些:尽可能选择拟报院校的主体专业,并且能体现考生的志向,这有利于学习有动力和将来长远发展。
03.拟报院校近些年的录取分数相对稳定:考生成绩如若能达到上年平均录取分数,专业满足率就高。
04.拟报院校如在外省应选择在当地录取分数较高的院校:因为同一院校在不同省份其社会认同度是不相同的。这种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好一些。
05.拟报院校所在城市要相对发达:有利于考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好是省会城市高校。
一般来讲,在众因素中,高分考生学校档次是主导因素;低分考生专业是主导因素;中分考生学校和专业要兼顾,而地域及其他属于可争取因素。
3、对学科门类的了解及就业概况
了解学科门类的目的是为了选择专业理清方向,下面一些专业类型及方向可做参考。
01.理科类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专业,考研出国相对容易,优秀者从事科学研究。
02.工科类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车辆工程等工程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高。
03.文史类专业:像汉语言文学、外国语、新闻学、历史性、法学、考古学、图书馆学、民族性等专业,如若改行知识面广一些,适应性也较强,文史类专业整体就业相对困难一些。
04.社科类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宗教性、国际政治等专业,优秀者搞学术研究或从事公务员职业,一般者就业相对困难。
05.经管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优势大一些,适应面更广,热门紧俏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好一些,其他专业就业也相对困难。
06.医护类专业:专业性强,就业看院校牌子,三甲医院只接收名牌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医学院或医学高专毕业生绝大多数到社区或乡镇医院就业。
07.农学类专业:就业容易,工作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
在设计未来从事的职业时,应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将来就业前景相结合,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还要考虑社会需求。
文章由【逻马生涯】整理发布。
专注于国内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和家长解决生涯规划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