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就也称“转借”、“移状”、“移用”,就是当甲乙两事物连在一起时,把原来属于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格。移就的基本要素:含有移用词,这个移用词即是原来属于甲印象的性状,后移用到乙印象中。“寂寞的富春江”、“怒发冲冠”、“欢乐的篝火”都是移情于物。
(1)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简洁不啰嗦。(朱自清《威尼斯》)【这就是“移用”的修辞格。“节奏”本来是音乐方面的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来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显得它象音乐里的节奏那么和谐。】
(一)移就的种类:移人与物、移物与人、移物与物。
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2)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琐忆》)【“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
(1)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2)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
(1)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2)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杨志美《草原牧歌》)【“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二)表达作用: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
(1)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调查研究”应该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句中却是描写的比较随便的照镜子。这些有意识的移用,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
(2)作娘的,又难免要把自己当作处理女儿婚姻问题上的“负责干部”。(康濯《春种秋收》)【“负责干部”原本应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句中却是口语化。这些有意识的移用,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
(3)你们哥俩还是各居一屋,“互不干涉内政”?(刘心武《醒来吧,弟弟!》)【“互不干涉内政”是外交辞令,句中却家务事。】
(4)甲:第一,是我有了孩子;第二,是我当了爸爸;第三,是我已经接受了爸爸这个官衔。乙:好啊,那你就宣誓就职,赶快发表谈话吧。(侯宝林《给您道喜》)【“官衔”“宣誓就职”原本都应该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句中却是描写日常生活,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
(5)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李瑛《我的中国》)【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情景。“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经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忧伤的云”、“窒息的河流”、“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和深刻反思。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移就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从语言逻辑上看,好像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却能赋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恰当地使用“移就”好处很多,创造出一种美丽,一种意境,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但是移就修辞格偶一为之,会使人觉得新鲜有趣,然而用多了不但不会使人感到惊奇,反而会使人生厌,所以要避免在一篇文章中大量运用移就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