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
意大利著名作家。生于古巴的圣地亚哥。“伊塔洛”,即“意大利”,是对家乡的怀念。代表作品有《蛛巢小径》、《分成两半的子爵》、《意大利童话故事》、《宇宙奇趣》、《寒冬夜行人》等。《文学讲稿》是卡尔维诺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卡尔维诺一生都在为穷尽一切小说的可能性而努力,被誉为“最富有魅力的后现代派大师”。《寒冬夜行人》被卡尔维诺称为“超级小说”,其“目的在于用十个故事的开头说明小说的实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关于小说的小说”。
二、《恐龙》的思想主题
《恐龙》是《宇宙奇趣》中十二个故事之一,演示了人类和世界的历史,揭示出宇宙的奇妙和人类的局限,寻求个体间的相融和共在。主要思想在于:
(1)整体宇宙观
卡尔维诺认为宇宙间的万物是平等的,亲近性存在于所有形象和形体之间。恐龙虽然灭绝了,却“将通过新人、新人的下一切及下下一代,获得自己的生存形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大自然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他把创作视域放大到整体物的世界,努力使意识回归宇宙和狂野。时间的计算方式不是通常的天和月,而是千万年和亿万年。《恐龙》短小的篇幅书写的是宇宙万年演进的史诗。
(2)人类的局限性
新人对恐龙的认知和态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由恐惧到推崇,再到轻蔑和嘲笑,直至漠不关心),却始终偏离事实和真相。人类对自己出现以前就灭绝的恐龙全然无知,依靠先人的传说以及自己的想象、推理、考古等认知途径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恐龙来说全属无稽之谈。恐龙就在他们的身边,真相一直伴随人类左右,只是由于自身的存在历史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类始终无法真正地把握和发现真相。
(3)诗意的生存秩序
恐龙告诉儿子自己“谁也不是”。小恐龙却确定自己是一个新人。人类像小恐龙一样,小心地确立自己和他者之间的界限,却越来越深地陷入虚无和荒诞感中。卡尔维诺原本和很多后现代作家一样,对人类抱有强烈的悲观心理。然而,由于整体宇宙观的建构,他在《恐龙》中用幻想和非理性的诗情建构起了诗意化的生活秩序。恐龙承认自己是恐龙又不是恐龙,是新人又不是新人。因为认识到了自身的复杂性和世界的丰富性,恐龙能够在超越界限的意义上思考存在。
三、《恐龙》艺术特色
《恐龙》是卡尔维诺最为奇幻的作品之一,充满奇异的想象、深刻的哲思和智慧的比拟,颇具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奇异的想象
《恐龙》是由幻想元素组合成的小说。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宇宙图景,独自幸存下来的一只恐龙,以及他所看到的恐龙尸骨和在这些遗骸上撕食的鸟类,还有那些性格各异的新人,乃至恐龙和新人之间演绎的故事,都是丰富想象的产物。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因为想象力的驰骋,呈现大跨度的时空跳跃和后现代的片断式拼贴,形成理念和情感意义上的完整与真实。
(2)深刻的哲思
《恐龙》设置了一个遥远的时间和巨大的背景,大自然和宇宙因而具有了本体论意义。恐龙灭绝时,“我”独自幸存下来,躲在一片荒漠的高原许多年。有一天,“我”下了山,世界变样了。新人对恐龙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想象,却对“我”这只真正的恐龙全然无知,以至最终“我”也觉得自己“谁也不是”。或许是人类缺乏认识存在之真的能力,抑或是存在本身变动不拘,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3)智慧的比拟
《恐龙》是寓言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结合,充满象征和寓意,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恐龙作为小说中被认知的对象,可以象征存在本身;新人渔夫们象征平凡的人类;凤尾花象征始终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混血女郎和儿子小恐龙象征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的个体;“我”与凤尾花的关系象征异质的相互排斥,相反“我”与混血女郎的关系则象征同质的相互吸引;“谁也不是”又象征本质的不确定性。
四、知识链接
后现代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文学思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技巧上都主张彻底的反传统、摈弃“终极价值”、崇尚“零度写作”等,理论上强调虚实结合,反对中心,反对理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