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段子:
“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了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士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1
知识付费已经流行了两年,我们身边充斥着“嚼过的口香糖”的知识,【得到】,【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喜马拉雅】,【知识星球】等,朋友圈中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的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此不疲的吃着别人“嚼过的口香糖”。
最近跟一些朋友聊天,谈到知识付费,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参与知识付费一年多的时间,【得到】上的学习时长,有的1000+小时,有的2000+小时,有的更多,但是回过头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去年那篇刷爆朋友圈的《罗振宇的骗局》中的“刘刚体”,今天再看,应该越来越多,只增不减。
学了那么多知识,懂得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2
开头的段子中,将军给了士兵口香糖,缓解了士兵的紧张感,犹如罗胖用他“嚼过的知识”给我们的知识焦虑带来了解药,但他给的是否是最后的解药?如果是最后的解药,为什么我们会食之无味?为什么我们学了千把个小时,生活依旧,没有变化?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那位紧张的士兵在嚼过口香糖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这个疑问至少证明士兵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但士兵的思考或许还远远不够,或许他更应该思考:
为什么自己会紧张?
为什么将军给了自己口香糖,自己就不紧张了?
是因为嚼了口香糖不紧张,还是因为这个口香糖是将军给的所以不紧张?
以后战场上自己再紧张的时候,是嚼口香糖就可以缓解,还是上级给自己鼓励自己就不紧张了?
如果没有口香糖,也没有将军,再遇到的紧张的时候该怎么办?
······
如果这个士兵做过这样的思考,在遇到紧张的战事时,他会不会更从容的应对?
3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知识本身是个好东西,就算被人“嚼”了,也依旧是好东西,重点在于,你对前人的思考是否做了再思考,你对别人嚼过的知识是否进行再咀嚼。
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另外有一个犀利的数据:5%的人真正在思考,10%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85%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思考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了钱,花了时间;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你想拥有知识,掌握知识,思考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知识的获取,我们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勤奋很重要,但不加思考的勤奋只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思考更重要,1分的真正思考,胜过10分的“假”勤奋。
4
如何养成思考的习惯?
输出:
我们总是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知识囤积了一堆“知道”。
一付费一收听,甚至有时候连“知道”都达不到,不信,你可以马上听一个【得到】音频,然后马上进行复述,看看自己能还原多少内容。
输出可以倒逼你复盘,复盘学过的知识点,思考学过的知识点,在输出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写不出来内容,这就倒逼着你必须回过头复盘,在输出的过程中,脑子总是需要转动的,也会促进你思考更多的东西出来,实现输出倒逼思考。
分享:
公开发表输出你的思考,将你的所思发表在你的博客、公众号、简书等公众平台。有了聆听自己想法的固定听众,你的所思在与他人分享,在其他人开始阅读和期待你的想法时,你将因为感到来自公众积极的压力而坚持下去。实现用分享倒逼自己思考。
不管对知识付费还是大多数的线上线下培训,如果学员学完之后大家都有输出和分享还有相互之间的反馈回路,同样学习一年的时间,“刘刚体”一定越来越少。
其实大多数人不是不聪明,不是不上进,不是不学习,只是懒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