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么都在对抗内心的焦虑。
过度焦虑的人是梦想家,较少焦虑的人是实干家。或者说,我们真刀真枪地去打拼,就是为了对抗心里没完没了的焦虑。
愿你做个实干家。”
——小编
01
面对困难,着急和焦虑是人的本能反应。而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压制这种本能反应,正是决定他能不能攻克难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越能压制这种本能反应的人,也就代表他有着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处境的把控能力。有的人总是把“急切心态”误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其实不然,慢下来、静下来、沉下心来分析情况,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地解决问题”。
而我我判断老板好坏的第一个标准永远是“他是很爱着急,还是擅于解决问题”。
爱着急与擅于解决问题是绝对冲突的两种性格。着急直接带来的情绪是压力与焦虑,格力掌门人董明珠说得好:我没时间焦虑,我的时间都用来解决问题。
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淡定。即使面临非常棘手的问题,也能云淡风轻。我问过一个上市公司老总,是不是身居高位的人抗压能力更强。他说当然不是,站得越高的人越输不起。
不是财力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姿态,而是思维习惯帮助他们克服了焦虑与着急。
焦虑是对结果的担忧,不急则是对过程的把控。任何一件事,小到怎么完成老板交待的任务,大到布局商业帝国,都是无数小问题的集合。
对过程把控能力越强的人越不着急,因为他们的心思在通关解锁上,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都会带来成就感。生活一天天被微小的成就感推进,而不是被终极的成功压迫。
“我不急,因为我在解决问题,你着急,因为你总担忧结果。”我经常对身边爱着急的朋友这样说。
02
爱着急的人,常常把着急与努力等同,进行自我麻痹。
我见过很急的妈妈,不分场合地念叨孩子的学习。
孩子写语文作业的时候,她说你数学那么多错题怎么办,
孩子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她又说你英语单词还没背…
孩子在她眼里永远是不努力、太磨叽。
我建议她跟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安静地等待孩子去完成,不仅监督她,更要鼓励她。
但她受不了这种默默的等待。觉得如果自己不着急不唠叨,就没尽到当妈的责任。
爱着急的人,还很悲观。他们不相信每天一小步的努力,会迎来好结果,而是一定要看到好的结果就在眼前,才放心。
可惜人生是漫长的耕耘,能够安心享受结果的时光永远是短暂的。当一个结果到来,就意味着另一项任务的开启,改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
面对压力,急是一种本能,不急则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冯仑跟王石一起登山,发现他永远有自己的时间表。当别人为天气着急,为结果着急,为面对电视镜头着急,他从来不急。
严格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说五点进帐篷,一分钟都不耽误;别人为美景欢呼,他丝毫不为所动,因为在登山过程中,任何情绪波动都意味着能量消耗。
最后,总是着急能不能登顶的人,半途而废;不为结果着急,努力做好自我管理的人,荡平了七大洲的最高峰。
03
当你具备强大的过程把控能力,就不会把结果看得很重。担忧、焦虑与自律、管控,是同一种荷尔蒙。你要决定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哪一件事上。
除去生死大事,人生遇到的再难的难题,无论恨嫁逼婚,还是创业赚钱,都有一种方法可以打通关,那就是沉下心来:制订计划、管理计划、完成计划、享受计划。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经典台词,来自于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有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
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大不了重头再来,急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