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笔记(32)‖记叙文体之消息写作一般要求及方法

写作笔记(32)‖记叙文体之消息写作一般要求及方法

作者: 朱朱哥弟 | 来源:发表于2023-10-09 03:51 被阅读0次

整理/朱朱哥弟

消息写作的原则要求:

凡属新闻报道,都要求做到:迅速及时,真实可靠,新鲜活泼,短小精悍。

消息的写作方法:

一、拟制标题

新闻标题与一般文章相比较,具有多行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新闻标题往往不止一行。各行标题所用的字体和型号大小也不一样。

上面这则标题的引题,说明该则新闻产生的原因,正题说明新闻所要报道的主要事实,辅题是有关细节的补充。

赏析以下一组新闻标题:

二、设计导语

导语,即紧接新闻电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导语的任务,一是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内容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看完全文。

导语的两种风格: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

直接导语,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句,开门见山地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内容放在第一句或第一段,起着“立片言以居要”的作用。

延缓性导语则不急于在开头第一段中“端”出消息的精华,而是用鲜明活泼、形象生动的语言“逗引”读者的兴趣。

1975年2月2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莫伊尼汉辞职。美国《纽约时报》用直接导语报道了这条消息。

华盛顿2月2日电  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

过了几天,美国《新闻周刊》再报道这同一条消息时,使用了延缓性导语:

空军一号欢快地飞越中西部,午餐在途中进行。总统刚刚在他的座位上坐稳,麻烦事来了。“总统先生,有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你”,白宫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查理报告说,“帕特·莫伊尼汉辞职了。”福特抬起头来吃惊地问:“为什么?”

无论采用哪种风格的导语,都应该有导语一唱歌,读者就跟着哼哼的魅力。

导语的六种体式:

1、叙述性导语,用概述的方法,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把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消息的最前面。例如:

 本报讯(特约记者  朱占军)最近,由新疆地调处与克拉玛依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莫北油田进行整体解剖,产生了一批新成果。

 2、摘要式导语,这类导语常用摘取数据或有可对比性事例的手法突出消息的内容要点。例如:

 本报讯  据新疆物探处科技信息科统计,我处重组以来的10年间,在准噶尔盆地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达到20000平方千米,为重组前三维地震勘探的4.5倍。

3、提问式导语,它是采用设问的方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一起手就摆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关注,然后再通过对于新闻的叙述或评述,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如(法)《新观察家周刊》报道《一九八三年的悲惨世界》的导语:

 “目前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贫困的‘第四世界’?有!尽管在这不断繁荣的年代里不多见,然而它却一直存在着。……”

4、评论式导语,它通常是在开头概述最重要的事实之后,立即对这一事实发表评论,作出判断,把新闻事实的意义讲得明确肯定。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 又如:“10月9日,浙江省衢县工商联合会会长钱来标再次从千里之外来到乌鲁木齐,并专程到新疆物探处去看望曾被他救起的刘炜华、张绍山两位员工。他的到来又一次深深感动了物探处的石油职工。”

5、描写式导语,它是在报道新闻事实之前,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对新闻事件中某个最重要或最有特色的侧面或场景作一番描写,使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气氛,产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或是作者所预期的某种情绪效应。如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八日电  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一千五百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6、比兴式导语,它是运用类似文学写作中的“即物起兴”的手法,通过引用诗句、谣谚或是比喻、象征性的描写,对新闻的特点或意义先作形象化的暗示和强调,然后再引出所要叙述的新闻事实。这种导语文艺性较强,令人爱读。如1986年8月24日,《文汇报》发表的新闻特写《森林公园的特色》的导语:“听说上海一东一西镶有两块玉,西边是块‘汉白玉’,即波光粼粼的淀山湖;东边是块‘祖母绿’,那就是满园覆盖的‘森林公园’……”这是比喻性的开头。再如1986年8月12日,《中国环境报》刊载的关于夏日除蚊的报道,它的导语是:“‘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飞,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这是诗人范仲淹写蚊子的诗句,寥寥数笔,蚊子生态学特点便跃然纸上。据观测……”这是借古人诗句起兴,引出所要报道的内容了。

三、叙述主体

主体是紧接在导语后面构成消息主要内容的部分。它承接导语详细地叙述事实,说明问题,用充足、具体、典型的材料对导语所作的叙述作充分的展开。消息是叙述文体,它的叙述方式最基本的是两种顺序。

一是按照事实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一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是人们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内容。

无论采用什么次序叙述,消息主体都要求做到——

一是材料要充实,让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主要应该通过哪些既能体现社会发展趋势或事物本质规律、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材料来体现,你只要把那些富有指导意义或新闻价值的主体事实扎扎实实地摆出来就是了,道理完全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如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两千双女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详细叙述了这批女鞋由积压到畅销的事实。作者没有向读者灌输任何道理,而是让事实的逻辑引导读者自己去得出商业工作必须进行改革的结论。

二是语言简练,在平实中求生动。少说浮言、陈言、套话、大话,多用群众语言,如“铁老大”变成铁哥们“显得亲切生动。注意在修改时,新闻语言要想新鲜活泼、简洁生动,还要做到”三问“:意思说清楚没有?意到即止;文字是否能在简洁些?一字也不多写;表达能否尽可能浅显些,不摆“新闻架势”吓人。

三是篇幅紧凑,言简意赅。如四川日报刊载的述评消息《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全文仅349字,既述又评,有力地揭示了以“声”作则,必不成则的生活哲理。

四、运用好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和它周围的某些事物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运用新闻事件发生、变化有联系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消息中去,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消息的主题。

并非每则新闻都有背景。

如何交代新闻背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穿插在主体里,也可以运用在导语中;可以一次交待完,也可以多次穿插交待。最好不要游离于新闻事实之外,而是和新闻事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背景材料有三种:

一是对比性材料。即是对事物进行今昔、正反、左右比较,从比较中突出事物的重要意义,深化消息主题。例如在反映新中国治蝗成果的报道中插进历史上蝗虫为害如何猖獗的记载。

二是说明性材料。介绍新闻事实的政治背景、历史状况、地理环境、物质条件等材料,以说明事物出现的原因、条件、环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消息内容。如报道某单位的改革方案时顺便交代该方案得以拟定和实施的主客观条件等等。

三是注释性材料。对新闻事件中一些不易为某些读者理解的内容或名词概念,诸如人物身份、专用术语、历史典故、风俗人情等等,加以适当的解释。

五、安排好结尾

消息的结尾是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它在全文中起着总收全文的作用。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总体印象。它常表现为与导语呼应,最后升华主题。

结尾的写法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一是概括性地小结消息内容,加深读者印象;

二是写出新闻事实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

三是加上启发、激励式的话语,让读者思索,领会出消息中没有明白道出的意思。也有的因为消息本身内容比较简短,主体部分已经叙述清楚,便可戛然而止而不必另加结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笔记(32)‖记叙文体之消息写作一般要求及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rm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