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增加识字量,从而带动语文成绩的提高。但不是说,孩子一个学期阅读了几本书,成绩就一定会提高。阅读对于成绩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不会立竿见影。作为教师,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心里有数。也就是说,一个孩子阅读了成绩不一定会好,但是不阅读成绩就一定会不好。
班级有一个男生,注意力特别不集中。上课的时候,我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课,他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东瞧瞧,西看看。望着天花板或者是窗外再笑笑,我提出的问题他几乎都找不到,因为他压根没听讲,不知道我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刚接到这个班的时候,他之前的班主任跟我沟通过写个孩子的情况,他之前的班主任是这样跟我说的,这个孩子感染力特别强,他的热情能点燃所有同学,他走过的地方一定不会冷清。果真是名不虚传,他不管做到哪里,周围是谁,上课一定会跟同学说闲话,我是个比较厉害的老师,在我的一系列的制度之下,他四周的同学上课都不敢跟他说闲话了,但他还是闲不下来。
这个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看书。有一次,课外活动的时候,我让他补课堂上的作业,他在自己的位置偷偷地看课外书。我就在讲台上叫他,一连叫了好几次他的名字,他就跟没听见一样,依然在看书。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走到他的座位边说:“老师刚才叫你了,听见没?”他笑着摇了摇头。我也假装笑着说:“那好吧,我给你妈妈打个电话,让她带你到医院看看耳朵是怎么了?那么大的声音都听不见。”“别,别……我是不想理你。”他摇着头说。
第一个学期他的成绩一直都在八十分左右。寒假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在班级群里阅读打卡,一个假期下来,他是班里坚持的最好的孩子。第二个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为了表扬他,我把第一个站起来阅读课文段落的机会给了他,你们猜怎么着?他站了起来,拿起了语文书竟然不知道我让他读哪一个自然段。
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坚持阅读了一年之后,第二个学期结束,他的语文成绩考了将近90分。我很意外,这应该就是阅读给他的回报把!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阅读的急功近利还体现在攀比上。推进阅读的时候不要有攀比心理,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定孩子们的阅读量。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可能会阅读的快一些,阅读量会大一些。学生年龄段不同,阅读的速度也不一样,阅读的内容也不一样。比如说:一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大部分是绘本之类的,可能一个月会读20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页数比较多,可能一个月会读一两本。这些都很正常。我们让学生阅读,不是为了比哪个老师带的班级学生阅读的书有多少多少本,而是,只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汲取知识,这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