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妮子
观众让我教他看展览,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我们从来不提倡“教育”观众看展,或者给观众提供所谓展览告诉我们什么诸如此类的答案。因为你看到的蒙娜丽莎跟我看到的肯定不一样,观众阅历不同,观展心情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做导览,我们强调的是给观众引导基本展览信息,引导观众与展览产生对话。
上周末在美术馆给观众做了一场“来美术馆郊游:蔡明亮大展”的导览,感触颇深。周末专程来访的居然不少,有来自福建的,有来自重庆的!偶当时多少还是有点震惊的,要知道连广州市民都嫌咱们黄边远,人家小粉丝专门来访,蔡明亮导演的名气真不是盖的。为了不影响观众观看影片,导览中我只给观众说了展览和展场布置的概念和蔡导的背景信息,然后就让观众先自己去慢慢欣赏了。我也默默地坐在了观众周围,看到他们七倒八歪地坐着睡着抱着高丽菜抱枕看电影的姿势,突然感觉这里有种神奇的舒适。
300只手绘高丽菜坐垫《郊游》影片全程2小时18分钟,很少有观众能一坐到底的,多数都到展厅各处寻找新鲜趣味,有些隔了一段时间再回来坐着,估计是不甘心购票入场却没看完影片就离场,不知道是怕枉费了门票,还是怕浪费了搞懂影片意义的最后机会。一位来自福州的50多岁的阿姨跟着她儿子特意前来看展,看了两个小时最后她在电梯口很急切地问我:“那影片到底是为了讲什么?里面的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前面的那个女人是不是在超市里面的那个女人?又像又不像!你告诉我看看!” 当时偶又震惊了,因为我想不到这位阿姨居然看得这么投入,这么仔细。她明显不是资深粉丝,辣么,作为一枚非粉丝型的普通观众,蔡明亮大展,到底该看些啥?篇幅有限,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来随便聊聊个人看法~~
No.1 蔡明亮是谁?他为神马要在时代美术馆做展览?
素他,就素他!》》》
蔡明亮什么鬼!蔡明亮都不知道是谁?那杨德昌知道了吧?侯孝贤知道了吧?李安呢?那台湾金马奖总算知道了吧?听说蔡明亮跟他们都是台湾的名导啊,还得过金马奖啊!niubility了去~~好了,不要自责,其实一开始我也是不知道的,直到有一天要做他的展览。然后我去百度了一下,发现此人不简单,我们要红了!以下引述官方背景介绍:
“蔡明亮导演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第二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犀利冷酷的影像风格展现出现代人空虚而封闭的精神世界。其作品《爱情万岁》、《河流》、《天边一朵云》、《郊游》先后荣获1994威尼斯影展金狮奖、1997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2005柏林影展银熊奖、2013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并五度荣获国际影评人协会费比西奖。2009年,其作品《脸》入藏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卢浮宫,成为该馆首部电影典藏。”
总体来说,我觉得蔡导牛就牛在跨界!居然从娱乐圈玩进艺术圈了!
这么牛的人为什么要选在时代美术馆做展览?其实不是他选的,是我们邀请的啦。他对大陆的美术馆也不太熟悉,有一天我们提出了《郊游》的邀请,然后他就去起了我们的底,觉得连他的朋友荒木经惟都在我们这边做过展览,他就觉得哎哟,不错哦,居然敢邀请我,应该也不是等闲之辈,那就应邀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父亲母亲都是广东人,带大他的外公是广州人,广东文化对他的影响应该也是蛮大的,估计也有种想回归的感觉吧。
No.2 这是一个展览,并不是仅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美术馆,并不是个电影院。
这次展览的名称叫做“来美术馆郊游:蔡明亮大展”。一开始我并不太喜欢”大展“这样的名字,感觉很嚣张有木有?!我们一向是走低调奢华风的啊!但是真正参与了这个展览之后,我才知道这”大“字用得是多么的贴切。
2014年“来美术馆郊游”展览在台北教育大学北师美术馆展出,当时展场用了几吨被台风打落的枯枝制造了一个美术馆中的树林。与其说是为了营造跟影片中废墟般的氛围,不如说是将美术馆装扮成了一个神秘幽静的影馆。
台北北师美术馆展览现场 台北北师美术馆活动现场展览开幕式上听到胡斌老师说了一句让志愿者都感动的话:“这次是来看布展的。”的确,在美术馆当然是看展览,如果只是看电影的话估计你们都是喜欢宅在家里下载盗版看了!想去电影院看也没辙,因为电影院只喜欢放映《速度与激情》等好莱坞大片,想想也是对的。蔡导的电影都是长镜头,一个镜头你看了之后,去上个厕所然后泡个泡面回来看还是那个镜头~~你要是说来美术馆看就会快了吗?然并没!区别在于你看这个作品所处的刻意营造的环境与现场的视觉冲击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个展览之大,在于其利用了将超过15000张80*120cm的宣纸布置了整个800多平方米的长条形展厅,布展期十几天,每天蔡导亲自带领着近20位志愿者和N位布展工人才最终完成。为什么同样的展览不用同样的布置方式?运几吨枯枝来多帅啊!你有没有常识的,广州哪有这么多台风啊,想要多棵倒下的树都难。更何况由库哈斯设计的时代美术馆有她的特殊性,她只有一个镶嵌在居民楼的小型电梯,是无法运送一棵树那样造型的物体的。再者,用个专业名词回答这个问题:“场地限定”“场地限定”“场地限定”"Site Specific""Site Specific""Site Specific"(重要的词语说六次!)艺术家最了不起的技能便是可以因应不同的场地不同的语境给同一作品添加不同的元素,让你所在的此时此刻此地感受得相当合情合理。
在蔡导考察了时代美术馆这个处于社区居民楼顶层的特殊场域之后,他决定用纸来遮住这个光澄澄的长条形空间,因为要放电影啊嘛,库哈斯估计偷偷在哭了,他设计那么多圆窗都是为了让光透射进来,现在要把他的作品全部遮起来了!“每个地方有它的限制,也有它的好处, 真正有意思的反而是那限制。我还真特别喜欢白墙上几个圆的方的、大小不一的玻璃窗, 望出去是天、对窗住户的厨房、阳台晾着衣、往下是忙碌街市、更远的工厂、山……美术馆不一定要遗世独立,它也可以是你的邻居,也可以挂在空中。”这段简直要成为我们的馆介一部分有木有!好啦,其实是蔡导说的。
在时代美术馆的展场中,《郊游》的放映是将镜头投影在一张张可以触摸的纸上,这些纸是蔡导编排舞台剧《玄奘》时使用过的、破损的、有折痕与污渍的。他心爱的演员李康生的大特写投影在上面,真的有种自然不刻意的纹理,似乎于刻意无意间给影片带出了更深的一层空虚和沧桑感。你可以靠近镜头,抚摸墙上的纸,在展厅的不同墙面,分布着《郊游》影片中的不同镜头,一个镜头也成为了一个作品。不得不说,不到现场,难以发现这个展览的巧妙。
就给几张图你瞧瞧吧~~
森林般的主展厅 半遮半掩的光影墙面 巧妙搭建的“楼梯” 堆叠的纸成了河边的三维延伸 纸上的水墨线条更突显脸部肌理 凹凸起伏的纸纹成了水纹的载体 最为巧妙的一幕其实,欧洲的观众都是在美术馆里培养和成长起来的,而中国观众是在电影院看好莱坞式娱乐大片成长的。人们更觉得电影应该是同商业与娱乐挂钩。有票房就等同于好片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像最近很火的《捉妖记》,什么鬼,我看到主题已不想看,但票房可观得很!在商业机制影响下,电影似乎已失去了创作的自由,电影院已成为Shopping Mall的一部分,我们是去消费娱乐而不是欣赏电影了。蔡导把电影带到美术馆,无疑是个创举,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关于欣赏电影这件事。
No.3 作品说了神马?
当你感受完整个展场的布置后,应该也差不多得到一种平静的心情了,这时候可以找到一个合适自己个性的高丽菜抱枕,在展厅的任何一处坐下来,静静投入到影片的内容之中。好吧,估计你也是会说看不懂的了。
关于电影本身,我就更加没有发言权了。因为我都看了两遍,中途神游了近半,其实我跟你感受都一样:“讲咩啊?!长到无朋友!”当时只能从脑海中惯性地搬出一个词“实验性艺术”来形容眼前的这位名导的作品。看完影片唯一得到的感受是安静,空虚,焦虑,不安,失落,忧伤等这些碎片般的情绪。接着我还是直接找了度娘,因为蔡导说看不懂你就去学啊!之后才开始明白这正是作品要带来的东西吧。正如蔡导的讲座从来不谈论影视技法,从来不谈论他电影的内容,只是唱着歌,聊着自己,聊着生活,聊着小康。就这样安静地,让你也感受到他安静的状态。
用几个词来形容蔡导的电影:非纪录片,非故事性,纯粹性。不是单纯事件纪录,而真的是演员在演出。没有故事线索可寻,唯一能知道的是单亲父亲小康带着两个孩子在废墟中过着丧家之犬般的生活,最后他决定带着小孩走上这一趟郊游。剧中有点让人疑惑的是出现了三个女人,但又似乎是同一角色。其实这也不是刻意的啦,只是蔡导怕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同杨贵媚和陈湘琪合作,于是安排了3个女人同演一角。
当所有的镜头被放大到特定空间时,它的时间性似乎变得更有趣了。当我站在小康在河边蹲着抽烟的镜头前,我感觉时间仿佛去到了以前,或未来的某个点,似乎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以后总会遇到这样的情绪。就像有观众说几年前看《爱情万岁》不明不白,现在看来有点味道了。作品也是这样,它欢迎任何状态下的你,至于你是否认同当下的它,那就要看你自己的阅历了。
作品的纯粹性,估计讲三天都讲不完。简单而言,当你能正真以一种只为做一件事情而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那就很纯粹了,而我觉得蔡导是这样,而我们则只需纯粹地来看这个展览,就好了。
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展览信息:
来美术馆郊游:蔡明亮大展
展览日期:2015.7.18 – 2015.9.6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13:00– 21:30,周六和周日10:00 – 21:30,周一闭馆
地点:广州市白云区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3期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地铁2号线黄边站D出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