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们对于公路片的态度,倒有点像对于长途旅行的态度——爱的人极爱,恨不得跨三江越五湖每一天都在路上;不爱的人上车半小时铁定睡着,睡醒了还会抱怨睡得脖梗子疼。而我作为一个不怎么出门,一上车就困的人却偏爱公路片,大概原因应该是潜意识里的互补吧。作为这么一个“世界那么大,我搁电影里看看就得了”的伪公路片爱好者,三月院线里还有什么比一部顶着“奥斯卡最佳影片”桂冠的公路片更值得纳入观影清单的呢?
毫无疑问,《绿皮书》是一部精彩,精致,精妙的公路片,正如大多数影评所说,它具有一切公路片应当具备的美好特质:绵延的绿野,未知的旅途,动人的友谊,彼此的感化,自我的救赎等等等等,更遑论有厚重的历史主题值得大书特书,但我看电影不太喜欢瞎想什么有的没的,看个《熊出没》都能想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您可真没浪费小学作文补习班那点补习费。
要说《绿皮书》最值得肯定的,是抛去了政治正确的因素不谈,仍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公路片的好看,基本取决于演员的素质,一部车,两个人,一路吃吃喝喝玩玩,演员演技崩了还看个锤子,不如去看综艺或者风景纪录片。绿皮书的演员殿堂级的演绎毫无疑问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几乎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充满了张力,两人的对撞简直火花四溅,试举一例:片中唐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仍然坚持演出,他在敲击键盘时隐忍的力量如同一座缄默的火山,面部的每一条肌肉都藏着一把利剑,而这些利剑却黯然藏于鞘中引而不发,因为作为优秀的艺术家,把不好的情绪传染给观众显然违背了他的职业操守。他把情绪完美埋在钢琴之后,却又显露于银幕之前,其中把控之精妙,叹为观止,第二座奥斯卡最佳配角奖实至名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演奏时托尼看着他的眼神,对比之前几场的轻松惬意充满欣赏,只是细微的嘴角变化便显露出内心的担忧和愤怒,不动声色,暗藏风雷。只能说角色本身设定略有欠缺,但只论演技维果叔其实也值得一座奥斯卡奖。
《绿皮书》还有一座小金人是颁给了它的剧本,不过纵向对比去年拿了最佳剧本的《三块广告牌》确实略输一筹,《绿皮书》的剧本精妙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来说套路的痕迹确实很明显,比如被提到很多次的托尼教唐吃炸鸡,往窗外扔鸡骨头的片段,其实俗套,但之后唐又强迫托尼捡回扔掉的可乐杯,才是神来之笔。唐的道理很简单:鸡骨头会被野外的小动物捡走,是可以归为自然的,但可乐杯无法降解,是对自然的破坏。他有原则,但不迂腐偏执,因为其本身就是个可爱的人,才和同样可爱的托尼成了朋友并且毫不违和。这样的几处剧本设计无疑是加分项,但落眼在“大”处并不如《三块广告牌》结构精巧,草蛇灰线,张力十足。究其原因,就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人物功能性太强。除了主角之外,其他角色表现实在乏善可陈,基本就是顶着脸谱完成任务,在这一点上,甚至远不如宁浩的《心花路放》,至少雷佳音那句“我尼玛”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并且活跃在b站鬼畜区,而绿皮书里的配角龙套真的就是匆匆路过,回想起来春梦了无痕,只剩下洗床单的尴尬。“世界这么大,我在电影里看看”,但看的不只是风景,看的也是形形色色路过的人,这也是我观看公路片最大的乐趣,把路上的人都简化成一个个人肉背景,简直大失水准。我可以理解为了拿奖,导演非要加一段唐同性恋被道德警察拷在水管上的剧情,但不能理解突兀地加进一个一闪而过的角色,只是为了凑剧情(也不排除过审时被剪了)。当然这么安排的好处就是剧情更集中在主角身上,更能体现他的挣扎和苦大仇深,更利于博得评委欢心。所以导演选择了得奖,我选择给他扣两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