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孩子创造的生活,不过是我们自身生活的一个迷你版本而已。
——《经济学人》
仅仅一代人的时间,“童年”这两个字,留在孩子们记忆里的样子,已经和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了。
今天的议题分为三个部分:
大环境如何影响童年?
新的育儿观念正在“扼杀”童年?
科技让孩子变得更“宅”了?
《经济学人》杂志开年的第一篇特别报道,讲了一个让我触动很深的话题——“童年”的变迁。
文章里说,现在年过30的人记忆中的“童年”,大都是无所事事、揣着钥匙和零食,走出家门跟小伙伴们四处闲逛,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太多。
但如今的孩子们,却过上了另一种童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留家中,跟父母长辈而不是跟同龄的孩子呆在一起,受到了更多的照顾和监管,出门也总是有人陪同;在欧美国家里,孩子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父母的车里,赶场去参加各种活动,或者一天里有好几个小时都花在了各种电子屏幕前。
童年形态的改变,就发生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并且非常剧烈。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呢?
《经济学人》杂志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变迁、教育理念的迭代、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了童年被改变的原因。通过这篇文章,你会看到,“童年”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是如何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叠加和影响下,变得面目全非的。
| 大环境如何影响童年?
过去30年里童年的改变,受到了整体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女性的就业状况。
我们先说城市化。现在全球城市化率超过了50%,在发达国家,有80%的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生活在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医疗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外,也是有代价的,房价高、拥挤就不说了,城市生活往往缺少大规模的绿地、交通状况复杂、空气污染严重。
还有就是,城市生活本质上是一个陌生人社区,大家彼此之间不认识,不像乡村里,来了外人是个稀罕事儿。试问,在这么多的危险因素下,生活在城市里的家庭,父母怎么敢放心让孩子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在外面随便闲晃呢?显然让孩子尽量呆在家里,是最安全也是最省心的选择。
其次是家庭结构。如今全球的家庭都在变得越来越小,根据OECD也就是经合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的生育率都在下降,从下面这张图中,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
1970年的生育率是2.7,如今只有1.7了,我们国家的生育率更是从5.6降到了1.6,下降了72%。另外现在结婚年龄也越来越晚了,依然是OECD的统计数据,1990年,女性结婚年龄是22~27岁,男性不超过30岁,如今女性平均结婚年龄是30岁,男性是32岁。
你看,生育率下降,结婚年龄推迟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家庭规模变小,孩子少了,父母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更好了,因此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资源更多,加上如今教育理念的改变,如今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从量多散养,变成了精品培育。
第三个因素是女性就业状况的改变。OECD的数据显示,女性就业率,从1970年的47.6%上升到了现在的64%,换句话说,原来多数女性不工作,如今是多数女性在职场拼搏。这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女性学历水平的提高是有直接关系的。传统那种男人赚钱,女人操持家务带孩子的观念,已经显得过时,高学历的现代女性,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勇气。
报告里说,未来女性参与就业的人数会持续增加。换句话说,从前那种家庭是女性的唯一选择的状况,将会被工作与家庭取得平衡替代,女性对家庭投入的精力减少,势必也会导致她们不愿意多生孩子。
所以,这些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像是女性不愿意多生孩子,以及家庭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但都市生活带来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使得现在的父母更在意都市生活里孩子的安全问题,让孩子走出家门的时间变得更少了。
| 新的育儿观念正在“扼杀”童年?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童年”这个概念,是直到17世纪才出现的。
文章里说,之前在西方文明里,孩子一直被视为不完美的成年人,甚至被视为家庭的累赘,咱们现在看到古装剧里打仗的时候要保护妇女儿童,其实是一种现代观念被安到了古人的身上。那时候的人并不是这么想的,甚至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孩子对大部分贫困家庭意味着劳动力,可以下地干活儿,送去工厂做工,《雾都孤儿》的故事相信你肯定不陌生吧。
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投入,是直到上个世纪初才开始被重视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甚至这么定义童年的概念,所谓童年意味着:“经济价值上的无用和情感价值上的无价”。
而现代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种观念,是受到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的很大影响。赫克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早期的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影响非常大,他甚至通过研究计算出,0~5岁之间的高质量教育投入,将会带来7%~13%的未来回报,不只是在读书上。在经济上,这种回报,还包括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有更好的健康状况,更低的概率会陷入贫穷,或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赫克曼理念的广为传播,使得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对孩子的付出却越来越多了。在欧美社会,表现为给孩子安排round-the-clock avtivities,也就是全天候的活动,从学乐器到搞运动,从饮食作息到睡眠质量,从读书选校到作业交友,我们经常听到的“直升机式父母”,非常形象地点出了家长们的忙碌,一刻不停地飞来飞去,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是越富裕的家庭,就对孩子投入得越多。
哪怕家长们并不真的喜欢这样,但在这种大趋势下,对孩子不断投入的“军备竞赛”只能一步步升级。
更有意思的是,全球化和资讯的发达,也使得现在全世界家长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趋同。文章里举了个例子,以前欧美的父母一直都是在用西方式的理念教育孩子,2011年横空出世的一本《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让西方的家长们见识到了中国式教育,是怎么培养孩子的,令他们叹为观止,不少欧美家庭也开始纷纷效仿。
这使得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然而,这在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准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孩子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的童年变得学习负担更重了。
| 科技让孩子变得更“宅”了?
电子设备改变了孩子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使孩子们变得更宅了。
如今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被互联网和各种电子屏幕包围的世界里。美国最新的政府调查数据显示,3到9岁孩子中的互联网成瘾比率达到了1.2%,十几岁的青少年是3.5%,这其中,甚至有很多孩子每天会在网上和手机上花掉至少8个小时。
这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其实还有争论,一派是以圣地亚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温格为代表的反对派,我们专栏曾经讲过特温格的书(iGen Generation),她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给年轻人带来焦虑、抑郁、孤独的比例大幅上升了,也产生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另一派则认为,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当年电视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担心孩子在电视机前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
美国儿科学会也不反对家长给2到5岁的孩子使用手机和电脑,至少每天使用一小时是没问题的。还有不少专家认为,如果手机和电脑的内容质量足够高,孩子的使用时间还可以更长。
但有一个事实是确定无疑的,首先孩子们拥有电子设备的比例正在越来越高。在德国,12到13岁的孩子里拥有手机的比例是88%,英国更高,达到了96%,在未来这个比例只会持续不断地走高。孩子们用智能手机互相联系,就如同现在的父母小时候用电话聊天一样普遍。
文章说,父母也许不赞成孩子使用电子设备,但却无法阻止这种趋势——Parents may loathe them, but they are here to stay.
| 总结
童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是城市化、家庭结构的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教育理念以及数字化时代,共同造就的结果,没有一个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种改变。我们会担心,跟我们从前的童年生活相比,现在的孩子是否快乐呢?
还是用数据来说话吧,OECD的调查显示,在满意程度10分制的量表里,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是7.3分,最高的芬兰有7.9分,最低的土耳其儿童也有6.1分,男孩比女孩快乐,而越是富裕的家庭,孩子的满意程度就越高。
我想说的是,孩子不会觉得如今的童年,跟我们小时候相比,缺失了什么,就像我们看待自己的童年一样,对他们来说,任何的童年都——“理应如此”,而童年的改变,映射出的是我们对自身期望的改变。
就像文章里说的:
We are creating a miniature version of our own lives for our kids.
我们给孩子创造的生活,不过是我们自身生活的一个迷你版本而已。
这句话,也是咱们今天的金句。
你有哪些最美好的童年回忆,是特别想让现在的孩子体验的?为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