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家里条件就很一般,虽不至于到吃不饱饭的地步,但也过得相当拮据。还记得小学时候,爸爸每天在外面打工,妈妈在家绣花煮饭做家务,每天中午爸爸不在家里吃饭,只有妈妈、两个弟弟和我四个人一起吃饭,印象中那个时候每天的饭菜几乎是固定的,一盘炒青菜跟一碗炒瘦肉,没有汤,基本都是吃完喝白开水。小学那个时候,我们姐弟三人正是在长身体的时期,每天放学回到家肚子都饿得不行,端起饭碗就狼吞虎咽,虽然只有清淡的两道菜,我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妈妈总是把那碗瘦肉放在我们前面,自己夹一点青菜就能吃完一碗米饭,每顿饭总是吃得很快,因为每个人都很饿,菜又少,只能往胃里填更容易有饱腹感的米饭,经常菜吃完了还没饱就在米饭上面淋上盘里剩下的菜汤继续吃,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吃得特别饱特别满足。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感觉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比现在差多了,可是过得很简单很开心。
那个时候虽然年龄还小,可是看到妈妈那么节俭,我们也知道家里条件一般,所以我们三个人养成了从小就很节俭的习惯,买啥东西都觉得能省则省,能不买的东西决不会买回来,必需品也习惯性挑便宜的买。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们很喜欢买一些漂亮的本子来奖励成绩好的学生,我们姐弟三个人从小成绩还不错,为了可以省下买本子的钱更是努力学习,印象中我们三个人读书期间基本不用买笔记本,全是靠奖励,至今家里还放着一叠……
上了高中以后,我跟年龄较大的弟弟开始了住宿生活,每天我都会将自己的生活费控制在八块钱左右,通常是早餐两块,午餐跟晚餐各三块,可以说从来没在学校吃过荤菜,永远都是一块钱的米饭加两样素菜,因为一样荤菜要两块钱,舍不得吃,那时候就觉得能多省一块是一块,积少成多。高中那个阶段每天消耗了很多精力,吃的又都是素的,每晚夜自修下课后肚子都很饿,但都还是洗洗睡了,脑子里一边想着明天的早餐要吃啥……
后来我离开家乡去到了广州大学城上大学,刚到那会真的被广州物价吓到了,每天生活费就算再省至少也要十块钱,特别是偶尔被同学叫出去聚餐,聚餐完回来的那几天每顿饭我就会只点一个素菜,想省回来聚餐的钱。到了大学,经济方面比较自主了,爸妈都是直接将一学期的生活费打在卡里,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自己打理,从小到大养成的能省则省的思维感觉真的已经根深蒂固,每次想在某宝上面买衣服,我第一打开的永远是天天特价或者清仓那两个页面,买的衣服不超过100块,其实经常一忙起来就总是两套衣服换来换去……室友们是有空就去买衣服,我经常被叫去帮她们拿快递,每周快递特别多,相比之下,她们总吐槽我不爱打扮,太朴素了。
其实上大学之后我经常会去找兼职,各种乱七八糟的兼职都尝试过,一方面为了赚钱,一方面也是想顺便积累实践经验,有时候当天赚了几十块钱,我会觉得很开心,然后会在饭堂多点一个菜犒劳自己。读了两年大学后,感觉自己改变得还挺大的,至少比较敢花钱了,可能在广州生活久了吧,习惯那边的物价了,出去吃饭就算人均几十块钱也习以为常了,不过吃完回来还是会觉得有点心疼,会想着可以在学校饭堂吃很多顿。
现在家里条件好多了,可是多年以来养成的省钱的习惯还是无法改掉。妈妈知道我喜欢吃水果,寒暑假在家每天都会买一点,但经常是自己拿一点点尝下味道就不吃了,洗完就分给我们三人,让她吃她总是拒绝。
对于未来,我还没有多清楚的规划,只想着毕业后要努力工作赚钱,以后看到喜欢的东西不用第一反应先看价格,经常是纠结半天还是放弃;可以不用在偶尔觉得很馋很想买零食结果在超市逛一圈以后又说服自己啥东西没买就回去了;可以让妈妈跟我们一起吃水果,不用总是舍不得吃让给我们;可以学自己有兴趣想学习的东西,不用因为学费而错过;可以不用因为节省生活费而多次拒绝朋友的聚餐……
赚钱是生活独立,也是精神独立的资本。前者令你获得决定生活贫富的权利,后者使你拥有选择哪一种人生的自由。我对物质生活一向要求不高,但我还是想努力赚钱,让自己以后可以有底气地说“我不想要”,而不是“我不能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