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个人阅读力,需要一个人独自用心地读;为了提高个人的阅读力,又需要许多人聚集起来快乐地读。后者我们称之为社群阅读。个人独处可以让我们随意随性随时随地随个人需要自由地阅读,而社群阅读,却能使我们不只是阅读,还有情感交流、问学切磋,多人友好携手共进,真称得上是人生快意时光。庄子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因此,我们不妨读书时也抱抱团,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一、抱家庭的团,享受亲情之乐。
家庭如果形成了阅读习惯,对于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谓终生受益。被人们称为日本的“绘本之父”的画家、作家松居直在这方面有着很重要的见解。他力主开展家庭阅读。在他的《幸福的种子》一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我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念的书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图画书和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孩子们经常听我念书,他们似乎逐渐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他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书’了。”
我个人在孩提时期是开窍比较晚的。家里因为变故,寡母领着我们几个孩子搬离南京,到广西一个县城投奔外祖母。外祖母家生活并不宽裕,家里一本书都没有,其实,很多时候感觉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买书!所幸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她要读书,县图书馆就是最经济的去处,于是从那里借书回来。我浑浑噩噩长到十一二岁,开始留意到母亲的阅读。她总是晚上睡前倚床而读,可是劳作一天,母亲自然是读不了多长时间就要睡去的,于是小学五年级的我也就得以从她的床头取过书接着读。现在记不得读的第一本是什么书了,不过一些书名倒还记得,《寒夜》《腐蚀》《石头记》《醉醒石》《青春之歌》《虾球传》《武松》,还有《沫若文集》的某一卷,还有其他,完全是一通乱读,虽然是乱读一气,却也渐渐引起了我在阅读上的兴趣。
家庭阅读,不仅可以从小培养起孩子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唤起家庭的温情,培养家人亲情,陶冶孩子情操,可以说这是一件多赢的事情。几乎无人否认这个事实,那就是:一个好读书的家庭,就会有好的家风,有爱读书的风气。家长随时都读书,子女也会着读。而家风不一样,子女行为举止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决定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无穷的,并且,这往往是身教的胜利,而不是言传的结果。
二、抱校园的团,养成读书好习惯。
国民阅读状况不好,都说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一般在什么
时期养成呢?主要就是在青少年时期,在接受国民教育的时期养成。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与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相关。开展素质教育说了十几年了,可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而学校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没有阅读课。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阅读学的内涵,但过于僵硬刻板,为了应试必然要设置标准答案,而一个标准答案必然破坏掉阅读本身应有的生动性和鲜活感。据我们了解,许多不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还特别畏惧阅读理解这样的课程和试题,这难道不是对阅读的一种破坏吗?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北美三大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理查德·安德鲁先生到中国来考察,做出一个关于分享阅读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孩子缺乏大量的阅读,缺乏能够提供儿童大量阅读的环境。中国儿童的阅读量主要是从课文、教材中出来的。所以,一年级中国儿童每年的阅读量大概是4900 字,比美国儿童阅读量的1/6 还要少。一项调查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 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 岁才开始阅读。美国儿童在4 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 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对孩子的教育,平时听得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眼下就阅读这一项,我国儿童的学习能力就已经明显落后了。
应当坦诚地承认,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阅读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阅读学被当成一个独立学科受到重视。大学本科学习期间一定是有阅读课的,
至于中小学,更是一定要有阅读课的。可我们的中小学只是在教语文的时候有一些诵读安排,而且我们的诵读主要目的在于促成学生对重点课文的记忆,并不主要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注意到了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的不足,从2000 年起,修订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规定课外阅读书目篇章,其后,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课外阅读量,这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中小学生的阅读还只是在阅读内容上下力气,至于应该怎样认识阅读,怎样进行阅读,怎样提高阅读能力,并没有专门的教育。即便是到了大学也还没有专门的阅读教育。
我们的看法是,要实现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提高阅读力,就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开展阅读学的教学,精心组织校园阅读,这是与家庭阅读同等重要的社会化阅读。如果大家还注意到亿万家庭状况参差不齐、贫富不均的现状的话,那么,校园阅读比家庭阅读显得更为重要了。
三、抱读书会的团,阅读的雅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只要有可能,文人就乐意聚集到一起读书和交流,称之为文人雅集,绵延至今。这样的聚会自然是为了阅读的聚会。许多时候,为了阅读的聚会,收获的不只是阅读,而是远超出阅读本身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提振。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在不断地得到改善。特别是近十年来,全民阅读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民阅读逐步形成热潮。这一热潮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上自发成立了各式各样的读书会。这些读书会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建立的,也有大中小学学生自行建立的,还有很多是民间书友三五成群而建,网络读书小组更是普遍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深圳一个城市就有100 多个读书会,而超出实体读书会之外的移动互联网的读书会还不在统计之内。
读书会——为了阅读的聚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成为人们阅读的一种重要路径。
为此,我对三个读书会做了一些了解。
第一个读书会是深圳后院读书会。成立于2009 年10 月的后院读书会是一个自发的民间阅读兴趣小组。后院名字来源于深圳一家餐厅。最初,后院读书会的活动几乎都安排在那家餐厅的后院里进行。现在,后院则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后院意味着闲暇、自由、多元、低调、开放、个人和边缘……读书会成员主要是一些记者、编辑、设计师、广告人、律师、医生、公司白领、教师、投资人等。后院读书会目前是非会员制的,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来参加活动,也可以随时退出。至今,来过后院的人已达数百,有三十个左右的会员经常参加活动,被大家认为是资深会员。
第二个读书会的名字很别致:爱读书会。
爱读书会成立于2009 年11 月,只有四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男三女。爱读书会的主题口号是:“爱读书的都是好孩子。”2009 年11 月17 日第一次聚会,主题就是“孤岛一本书——如果将你无限期流放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本?”一个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主题!事实上他们是向各自对书籍的判断和追求发出追问。从第一个主题的设立看得出来,爱读书会更为重视的不是“读不读”,而是“读什么”。自开始活动以来,这么多年了,可想而知,四个人的个人生活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爱读书会一直按照最初定下的每周二晚上7 点到9 点进行活动,风雨无阻。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人民出版社是我国排位第一的国家级出版社。这样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出版社,在近三年里在首都北京把读书会办得风生水起,这当中颇具其自家的特色。
这个读书会的特色就是为读书提供公益性服务。读书会设计了诸多阅读服务项目,组织全国好书和专家进校园、进机关,走进年轻人中间,同时,读书会还借助首都北京的优势资源,为全国各地的读书会提供培训服务。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的阅读服务项目有:“把书读出来”,即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频道合作,通过线上广播和线下活动,诵读名篇佳作;“亲子阅读”,旨在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用图书营造和谐家庭;“公益一刻钟”,即利用每期读书会开始前的十五分钟,对一个公益组织或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宣讲;“换书易书”,即在每场读书会活动结束后,读者可以用带来的旧书交换一本新书;“公益书架”,针对医院、大型商场、车站、地铁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由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捐赠的书籍,营造书香环境,推动全民阅读;“相亲读书会”则是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与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合作为广大男女青年相亲交友量身打造的线下活动。以书会友,因书结缘,通过图书相识、相知、相恋。这些活动,很显然都是公益性的,而且颇具新意,让我们领会到一种主动服务的公益精神。
可以说,这三种模式都具有比较突出的社会性内涵,我们的社会因为有了这些社会化读书会,而愈发显得书香四溢。
四、抱社区的团,闲暇好去处。
社区阅读是阅读最具有社会性的一种众读方式。家庭阅读是稳定的,但并不具有社会性;校园阅读也是稳定的,但具有阶段性,并不稳定;读书会具有社会性,但也还是不够稳定,
因为这种组合有赖于发起者、组织者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社区阅读,最具有社会性,同时又相对前面几种方式,其稳定性要比较高。许多人在结束日常工作后,通常要回到社区度过闲暇的时间,这些闲暇的时间,除了用于食宿、家务、交流,阅读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专家指出,我国国民生活休闲时间的比例已经极大增加,大约占到50%,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那么,休闲时间的使用也就成了人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诚品建筑社区位于海淀区曙光街道, 社区建设之初提出了“学者的生活、生活的学者”的新文化概念,专门建设了诚品建筑图书馆。自2004 年起,这个社区图书馆共举办了100 余次“名家讲堂”“读书会”“文化沙龙”和“书友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示范和阅读活动。诚品建筑社区把社区阅读的目标定为“书香社区”,每月至少举办2 次公益性文化活动。坐落在社区中心地带的社区阅读中心,无疑已经成为社区最具人气的场所,可以称得上是“处处飘书香,人人有书香”。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诚品建筑社区的阅读活动具有比较接近于“高大上”的条件,通常让人感觉到不可复制,那么,位于五环外的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1300 多户家庭,82% 为外来务工人员,东坝社区中心为打工子弟创办了绿孩子亲子阅读会,就具有较高的示范推广价值。2009 年10 月在这里成立了一个绿孩子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专注于儿童阅读理念、规律、文本和方法的收集与研究,这是完全由一批80 后年轻人主动创办起来的公益阅读推广机构,这个机构发动成立了绿孩子亲子阅读会。
绿孩子阅读会自2012年3月第一周起,启动招募首都图书馆培训的种子故事人作为项目义工,这些义工在农民工社区的2—4岁宝宝的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通过义工的示范、 解答和交流,陪伴农民工社区家庭学习、实践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方法;邀请专业人士来社区中心开设家庭教育的工作坊、读书会,促进城市社区家庭和农民工社区家庭的相互了解、学习,用家庭去影响家庭。
在社区阅读活动中,应当努力形成一种常态性的快乐阅读的模式,如此方可能使得阅读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悉,现在不少城市的社区阅读活动就正在吸引各种文化经营公司参与其间,由此形成更有生机和活力的阅读活动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