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到了一直想要打卡的地方,安徽黄山。
虽然现在是三月天,我们家乡还尚处在柳芽方吐,杏花初开的时节。但进入黄山,映入眼帘却遍是绿意昂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沿路见到的每一棵松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或低或高,或大或小,身姿挺拔,似乎都在迎接,每一位前来拜访黄山的五湖四海来的游客。
我拍的迎客松当坐着索道上山,攀登一段石阶后,终于见到了大名顶顶的迎客松,其实它并没给我有多大的震撼力。给我的感觉它就如同一颗被大自然做成的巨大盆景,兀自地峭立在岩崖。于其说是迎客松,到不如说是一位历经岁月,饱经沧桑的老者。
黄山一直是我想要打卡的地方,但整体游过后,除了到处人山人海的游人,感觉真没给我留下多好的印象。
我想,不是山的风景怎么样,是人从思想层面上缺乏了一种,真正怎么看待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乐趣;怎么感知大自然赋予的精髓所在。
就拿上山来说,现在几乎全是坐着索道上山,坐着索道下山,少了那种沿途边走边看风景的兴致;少了那种勇于攀登征服高山的精神,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游山玩水”的感觉。
游历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若在古代,游历者往往会在一座山,一住,短则就是几天,长则可能有半月二十天甚至时日更长。这样充沛的时间,仿佛才能达到真正“游山玩水”的境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大概大家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郦道元的《三峡》;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等。
尤其是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的日记以中国地理为主的《徐霞客游记》名著。就是从明末徐弘祖开始,途经34年的旅行,写了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光游记就达到了17篇之多。
这些日记按照游历的顺序,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他去世后,由他人才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本作品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有详细记录,无论在地理学上还是文学上,都为后世做出了卓有的成就。
是不是这样的旅行才是真正的旅行呢?
感觉古人的旅行才叫旅行,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的出行是旅游,在某个地方只是到此一游。古人们写出的游记,不光记录出名山大川的美和特色,还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人文地理环境的所感所想。不像我们现在对景区的感受,只会说:啊,真美,不错。然后把拍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再无有其它可言。
那些发生在风景背后的故事,人文故事又有几个人关心过;这些名山大山实实在在的内涵,存在的意义,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到呢?
说白了,大家只不过都是在走马观花,徒看看风景表面,于大自然中陶冶陶冶性情就更谈不上,就当出门在外放松放松心情罢了。
都是人
网友评论